早上8:30已經陸陸續續有參與活動的民眾在清大蝴蝶園的終南小徑集合,先到的小朋友們已經先開始觀察周遭的生態:大搬家的螞蟻、曬太陽的壁虎、工具箱外的蟪蛄……還有順著終南小徑溜出來採蜜的紅珠鳳蝶,彷彿是來提前打探今日造訪的貴客有哪些?
9:00趴趴走活動開始,由總召四角銅鑼開場,介紹今天所有參與活動的解說員:斑蝶、雲杉、芋頭、環頸雉、鵝掌柴、高蹺鴴、客雅夜鶯、爬牆虎、黃緣箱龜以及山竹。首先由斑蝶帶領大家從終南小徑出發走進蝴蝶園。
沿途所看到的植物幾乎都是蝴蝶幼蟲的食草或成蝶的蜜源植物,例如:馬利筋、大花咸豐草、長穗木、馬櫻丹、黃椰子……
步道盡頭的右手邊是榕樹廣場,由芋頭在此接棒介紹蝴蝶的5大分類,用5根手指頭協助記憶:大拇指是最胖的弄蝶、食指是千夫所指的粉蝶、中指是身體最長的鳳蝶、無名指是蛺蝶、小指頭是最小的小灰蝶。
另外還有闖關遊戲,四個關卡及關主分別代表蝴蝶生活史的四個階段:卵(四角銅鑼)、幼蟲(雲杉)、蛹(爬牆虎)、成蟲(黃緣箱龜),民眾透過猜拳從卵開始晉級到蝴蝶,加深大家對蝴蝶生命階段的認識。
闖關成功前三名以及答對問題的民眾可以獲得鵝掌柴發放的小禮物 。接下來由客雅夜鷹進行分組,民眾分成三組之後由各組領隊引導前往各地點認識不同的蝴蝶以及不同的食草、蜜源植物。
在有蝶類分類的涼亭中,透過蝴蝶翅膀標本讓民眾實際觀察各類蝴蝶,並了解昆蟲的物理色、化學色。解說員(斑蝶)用滴管在蝴蝶翅膀上滴上水,帶領大家觀察蝴蝶的雨衣有如荷花葉上水滴會聚集不擴散的奈米效應。讓民眾更加理解蝴蝶的翅膀除了美麗與協助飛行外,也具備保護自己不被雨水淋濕的功能。在涼亭中進行實作後,再請民眾到涼亭外觀察附近是否有蟲蛹及蟲卵。引導民眾若自己是蝴蝶媽媽,會想要把卵產在哪裡呢?為什麼?透過這樣的脈絡民眾逐步學習到如何找尋蟲卵,進而找到蟲蛹。
在榕樹廣場到生態池中,解說員(雲杉)先透過照片讓民眾認識最大的粉蝶「橙端粉蝶」的四態,再介紹橙端粉蝶的習性,透過手電筒引導民眾找尋幼蟲。有小朋友很快便找到,民眾對於長得像蛇的外表及威嚇方式嘖嘖稱奇,解說員進而引導蝴蝶幼蟲常見的避敵策略。有民眾觀察到成蝶被蜘蛛網纏住,小朋友說:「蝴蝶好可憐,蜘蛛是壞人」一旁的家長立刻說:「若今天是講蜘蛛,你就會說恭喜蜘蛛有飯吃」解說員便在一旁補充,這的確是大自然的運作原則。所以我們做自然觀察時,不會介入,只在一旁靜靜觀察,並思考這個現象給我們什麼感受或想法。
在球場花園時,先讓民眾認識蝴蝶的食草之一:馬兜鈴,並介紹三個不同的品種。在過程中,有民眾自己找到了鳳蝶幼蟲,解說員(爬牆虎)也順勢介紹了馬兜鈴上常見的紅珠鳳蝶、麝鳳蝶以及屬於保育類的黃裳鳳蝶。提及到黃裳鳳蝶今年才逐步增加,也再次提到開場遊戲提及蝴蝶化為成蝶的困難度。
剛好適逢成蝶活耀活動的季節,各種斑蝶成蝶都在高氏佛澤蘭上活動,民眾對於一次能看到近二十隻蝴蝶同時在飛舞,嘖嘖稱奇。
在配水池花園介紹兩種藤類植物:華他卡藤以及錦蘭,這個季節剛好能夠觀察到華他卡藤像翹鬍子般的果實,以及單邊鬍子的錦蘭果實。解說員(高蹺鴴)帶著民眾穿梭藤架間觀察藏身在其中的蝴蝶卵以及蛹。巧遇一隻蝴蝶停留在小朋友的頭髮上歇息,像一支美麗的蝴蝶髮夾別在頭髮上讓大家爭相拍照。
幸運遇到一隻剛剛破蛹而出,正在晾乾翅膀的藍紋鋸眼蝶,大家一起蹲下觀察吧!
最後,大家回到榕樹廣場合影,在回饋與提問時間,有民眾提出:「蝴蝶是否會隨著食草而遷徙?」以及對於是否會再舉辦與蝴蝶相關活動的問題。可以感受到民眾在本次活動中對於蝴蝶保育產生了興趣,也期待未來能持續在清大蝴蝶園持續推廣更多蝴蝶議題給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