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梁博鈞 (翠鳥)
圖/翠鳥
活動地點/新竹市北區西門國民小學
日期/2024年10月19日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28周年,自然的故事
「荒野的故事」。
這一天,大家齊聚一堂,為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的28歲生日慶祝
從蛙鳴、飛鳥到柑橘,從孩子的笑聲到志工的堅持,
每一個角色、每一段情節,都在提醒我們
守護自然,不只是環保行動,更是一場與生命與環境的冒險。
感謝每一位參與者,用創意、熱情與行動,
讓荒野新竹的28歲,成為一段溫暖又充滿希望的故事。
在陽光灑落的校舍下,一群孩子與大人圍坐一圈,笑聲此起彼落。
有人穿著戲服、有人舉著標語,也有人拿著相機記錄著每一刻。這不是一般的慶典,而是一場以自然與荒野為主角的戲劇。
荒野保護協會新竹分會28周年活動,以「戲劇」為橋梁,讓參與者親身演繹荒野的故事:青蛙、鳥兒、樹葉、溪水,它們都有自己的聲音與情緒。孩子們在表演中學會傾聽大地的語言,大人們也重新體會到守護的初心。
這場活動不只是回顧,更像一場心的對話。
當故事演完,觀眾的掌聲在風中迴盪,
彷彿整個荒野都在微笑。
陽光明亮,舞台前掛著手繪的布旗,青蛙、柑橘、藍鵲,都在述說著大地的色彩,他們舉著手寫的牌子,笑著介紹自己,像是在介紹一片熟悉的土地。
這一刻沒有華麗的布景,也沒有專業的演員,
有的只是對自然的熱愛、對環境的關懷,
每一位上台的成員,都是荒野故事中的角色;
他們用笑容、用雙手,讓「守護」這件事變得溫柔又真實。
荒野不只是保護生態的名字,
更是一群人共同生活、學習、行動的故事。
而「四號地」的笑聲,就是那故事裡最真摯的一段篇章。
一人一故事,每位都有一個故事
每一場戲都是一次心的對話
不只是為表演,更是為那份真誠的情感。
「彈心劇場」的「彈」,是心的回彈。
透過戲劇,荒野的精神被輕輕地「彈」進每個人的心裡
提醒我們,守護自然並非遙遠的理念,
而是一場可以用分享、用想像、用微笑參與的生活劇。
在荒野新竹28周年的慶祝活動中,有一場戲特別令人難忘
《海有漁網》。
舞台上,一張象徵性的「漁網」緩緩展開。
它不只是網住魚的工具,更是一張象徵人與自然關係的網。
演員們化身為海浪、魚群與人類,
用身體的律動與表情,演出海洋裡無聲的呼喊。
孩子們扮演被網困住的小魚,掙扎、旋轉、拍打,
有人伸出手試圖解開漁網,有人低頭傾聽海的心聲。
一旁的志工輕聲念出:「我們從海裡取走太多,
卻忘了海也需要呼吸。」
那一刻,空氣靜止,觀眾的眼神都被網住了
不是被束縛,而是被觸動。
《山那邊,番婆坑的故事》。
番婆坑的礦坑村落
那是關於一片土地、一群人,
以及被時間悄悄藏起來的記憶。
輕聲訴說著「番婆坑」的故事
有早年居民與自然共處的生活節奏。
但隨著時代改變,溪流被截斷、山坡被開挖,
那些記憶像霧一樣漸漸散去。
直到今天,荒野的志工們用戲劇的方式,
再次把這段被遺忘的風景喚醒。
「山還在,溪還在,故事也還在,只要我們願意傾聽。」
如今,番婆坑不再有採礦的聲音,只剩下風吹過山林的沙沙聲。
但這片土地依然記得那段充滿汗水、淚水與堅毅精神的歲月,回到故地,坐在伯公廟前,向年輕人講述這段屬於番婆坑礦坑村落的歷史,讓那份刻苦耐勞的精神,永遠流傳下去。
一位孩子站上舞台,手中握著一對扯鈴桿。
音樂響起, 當扯鈴在空中劃出第一道弧線時,
整個場地都靜了下來
那鈴聲清脆、節奏穩定,像風穿過山谷,
也像溪水在石間跳動。
扯鈴飛起、旋轉、翻騰,
每一次落下、每一次再起,
都像在講述荒野的精神
堅持、平衡、循環,
就像自然界裡萬物的節奏。
台下的觀眾看著這個小小身影,
有人微笑,有人眼裡閃著光。
他不是在比賽,也不是在炫技,
而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說:「我也能成為荒野的一部分。」
《竹二青春節拍》
他們的舞蹈,融合了孩子的創意與活力,
用身體說出:「守護荒野,也可以很快樂!」
觀眾席上,大人們笑著、拍著手,
隨著音樂輕輕搖擺,彷彿也被那份純粹感染。
那是青春的律動,也是對自然的禮讚。
每一個轉身、每一個揮手,
都像在對風招呼、對陽光問好、對土地說謝謝,
跳出那份從心而發、最自然的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