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單位:教育部、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計畫名稱:111年度教育部補助辦理社區大學促進公共參與特色議題計畫 ─「三重埔島內移民記事書寫」
執行期間:111年7月1日至112年6月底
執行成果:
一、 議題名稱:發展地方知識學及地方創生
二、 計畫名稱:三重宜居城市之舊探索新展望
三、 執行單位:新北市政府、三重社區大學
四、 發展願景:
配合111年度新北市「學習型城市」計畫的四大面向「健康樂活」、「E 智慧」、「生活韌性」及「樂學樂業」為努力之方向,以在地特色為主軸,利用在地生活、文化、素材帶動相關學習風氣、誘發產業創新及競爭力。並針對學習型城市計畫理念,達成全民參與、互動合作、跨域共好及在地創生,探究三重在過去配合臺北發展,作為淡水河左岸的門戶城市,清朝至日治時期,以農業自居供應大台北蔬果;另淡水河流域大稻埕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當中又以茶葉及布料為主要貿易的項目。清朝政府在三重地區亦種植香花,夏、秋採收的茶葉加工製成「紅茶花茶」、「包種花茶」,賣至其他國家,直到日治時期香花茶盛行,而茉莉、黃枝、樹蘭、桂花等並稱為花茶五大原料,在過去,三重的秀英花與大稻埕的茶曾共同創造了貿易榮景,因產業變遷及環境污染漸漸消逝。
隨後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六、七〇年代下,因經濟條件、地價便宜、交通方便,成為初上臺北打拼的年輕人的落腳處,中南部的人口不斷北上移居,三重的工業在政府大力推動下興盛蓬勃,民國52年成立的頂崁工業區更是當時臺北縣的第一個示範工業區,也因此帶動了三重全地各類輕工業、小型工廠的發展趨勢,落腳在三重的移民們亦成就了不少產業聚落、特色產業及產業亮點,如:唱片業、布業、鞋業、甚至保存了傳統工藝的延續,如毛筆製作、手工墨條、神像雕刻等。
即便三重有著臺北最佳配角之輝煌過往,然而三重地區自50年代起的逐漸增長的中南部島內移民歷史鮮少被研究及提及。由於三重交通便利,地理環境的優越,屬於淡水河左岸、面對臺北市的凸岸地形,因此有廣大腹地連接臺北市,造就其成為著名的通勤城市之一。除零星重劃都更區外,人口已達到飽和,近年來更呈現負成長,顯示人口逐漸消逝或移出。由於年代久遠與三重地區交通便利,當期移民的先進亦已呈現年長老化,快速的物換星移、時代演變,再不加以記錄,恐怕又是一個世代的記憶斷層。
因此,本計畫希冀藉由課程講解、實際走讀、當地採訪、體驗的展現,並在結合三重特色及印象(如秀英花)至各個產業、相互串連,賦予舊三重嶄新的面貌;由社區居民參與以及地方關懷的角度,親自走踏、訪談及記錄,激起公共討論及提升地方活力的能見度!
五、 辦理目的
(一) 推廣地方知識學之在地文化與歷史,讓居民更了解三重、以三重為驕
(二) 對抗快速變化的都市更新、記錄先民的遺跡與故事
(三) 持續培訓三重在地公民記者,使大家關心身邊事物
(四) 調查在地居民共同記憶與未來期望,破除官方主導意識
六、 縣市(計畫實施區域)基本資料、地方發展需求及問題分析:
(一) 基本資料:現今的新北三重共有東、西、南、北、中5個分區,全區總面積約16.32 平方公里,人口約38萬人。在族群的分布上,除一般的閩南及客家族群外,亦為新北第四大新住民居住地,包含東南亞、大陸移居而來的新住民。由於三重交通便利,地理環境的優越,屬於淡水河左岸、面對臺北市的凸岸地形,因此有廣大腹地連接臺北市,更有九橋接通南北,延伸臺北市及鄰近新北轄區,造就其成為著名的通勤城市之一。
(二) 地方發展需求:
1. 「健康樂活」面對疫情及逐漸高齡化的社會,保持身心健康一直都是生活首要任務,鼓勵學生持續學習,也將視疫情舉辦實體或轉為線上之課程或是走讀散步並認識生活中周遭的在地故事,或分享自身經驗。
2. 「E 智慧」快速發展的E化功能,學習已不在是紙上談兵的方式,透過網路及數位技術,能讓三重的文化、特色與光輝歷史發揚光大,並持續輔導學生數位化技能跟進,與檔案網路分享、線上課程參與互動、OMO學習法等。
3. 「生活韌性」面對急速拆遷改建的二重埔第二行政重劃區、三重埔重陽重劃區、仁義重劃區,地方耆老之訪談紀錄,保存過去先民歷史,並協助政府宣導新市鎮開發規劃,如鄰近的公共設施、逃生防災場域及設備等,懷舊佈新的期望。
4. 「樂學樂業」三重埔的居民因交通便利,除了簡單起居外,生活購物娛樂休閒等大多在他方,尤其是台北市,大部分的居民不認識三重這塊新興的新北曼哈頓,藉由訪談及焦點團體與居民共同探討三重未來,並透過文史課程注入過去輝煌的歷史記憶及老靈魂,除了三重社大復育成功的秀英花外,更期望產生其他「old is new」的文化創意產業新契機。
(三) 問題分析:
1. 三重地區自民國50年代起的逐漸增長的中南部島內移民歷史鮮少被研究及提及。
2. 近年來更呈現負成長,顯示人口逐漸消逝或移出,期望透過訪談來了解在地人的需求,並找出遺落的特色亮點,而非官方想像及主導。
3. 面對快速的物換星移、時代演變,再不加以記錄,恐怕又是一個世代的記憶斷層。
4. 公民記者流失快速需持續培訓、資訊及技術需不斷更新,並產生凝聚與鼓勵之效應。
七、 執行與輔導團隊及運作機制:
(一) 延攬專家學者來為在地居民及學員補充三重埔在地知識,以共學的形式進行,開放民眾及學員協助補充官方紀錄中遺失地三重記憶,並培訓在地公民記者團協助採訪,增進民眾公共議題參與率。
(二) 除了較為細緻的個人採訪、收集在地及島內移民、甚至新住民故事以外,亦由專家主持舉辦三場焦點座談團體訪談,來對照三重居民對在地的共同記憶、印象及未來展望。
(三) 因訪談過程民眾在口述上容易有時空錯亂,訪談者與撰稿者將具有文史訓練及專家學者諮詢、審稿機制,避免歷史排序的誤判。
(四) 採用三重埔在地知識紮根共學、召集三重各區民眾20位訪談及3次焦點團體訪談,三種方式進行文史交叉比對及梳理,期望可以發現更多新的地方個人故事或共同記憶。
(五) 撰寫紀錄個人故事及焦點團體訪談之成果報告,收集三重五區不同區域和世代的印象記事、歷史經歷等,最後並徵文徵圖出專題刊物,並E化內容線上發表。
八、 運用策略及引進外部資源(請詳述)
(一) 透過三重圖書館提供在地知識學之文史資料參考。
(二) 由三重東區圖書館寫作班講師群加強記者培訓之寫作敘事力。
(三) 利用我們三重人臉書13萬粉絲數來提升活動能見度及響應互動。
(四) 邀請三重埔文史協會來教導三重文史及輔導文史寫作的正確性。
(五) PeoPo 公民新聞台資深記者來帶領學員訪談實作及採訪教學。
(六) 以三重社大講師團作為課程支援如攝影、採訪主持、田野調查等。
焦點座談合影
三場焦點座談
【我們三重人】小編花上雅
三重在地居民─查稅經驗分享
老照片說故事:老照片徵集與訪談
中興游泳池&福祉幼稚園於現今三重運動中心
三重集美街農改所樣貌
永安北街舊樣貌
三元機械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