捷興宮一覽 圖/邱胤翔
三重可謂「三步一小廟、五步一大廟」,眾多新、舊廟宇並立,各自擁有祭祀主祀神與信眾,位於三重區重新路四段184巷27號的捷興宮為三重「老牌」廟宇之一,其興建年代之久遠,幾乎與三重最早之廟宇先嗇宮伯仲之間。
清代至今百餘年間,捷興宮共歷經過數次搬遷與重新整修而為我們今日所見,雖然地點、面貌已大不相同,但其祭儀、慶典活動以及日治之石碑等,仍為珍貴的文化資產,其信仰對在地方眾來說甚為重要,作為凝聚地方人民信仰、維繫感情、宗教藝術文化等等,扮演著極為重要的角色。
「簡仔畬」與三重原住民族武朥灣社息息相關,彼時由於簡姓原住民開闢、聚居於此,因而得名。然而,隨著漢人紛紛湧入開墾,原先聚居於此之原住民逐漸漢化亦或是另尋他處生活,對於先住民之過往僅能透過土地交易、承租之契字文書、留下之傳統建築、族譜等來進行探詢。
清康熙至乾隆年間漢人自新莊、頭前庄、二重埔、三重漸次開墾,乾隆10年(1745)三重開墾已漸具規模,隨著漢人移民大量湧入開墾,面對環境未知的陌生、五穀豐登之期許、闔家平安之祈福,對信仰之需求可說愈發重要,於是,簡仔畬福德祠便在鄉紳共議、捐資下興建而成。
捷興宮新年發財金 圖/邱胤翔
「簡仔畬福德祠」建於清嘉慶6年(1801),主祀神祇為福德正德–土地公及其夫人土地婆,該廟最初廟址位於今重新路與捷運路口一帶,為磚瓦、石板、木料之建築,後因重新路拓寬工程而搬至捷興街口(今重新路4段144巷口)命名為「捷興宮」,1971年因土地重劃之故,再遷現址,數年前因屋宇老舊,重新修葺之,宮體現貌於2016年竣工,今日所見之捷興宮已為磚瓦建之二層樓建築,其壯觀的燕尾重簷、窗稜、雕飾、門神彩繪皆出自各藝術大師之手,每每參拜之餘總忍不住駐足欣賞,舉凡出自於張錫彥師傅之雙龍搶珠剪黏、麒麟、虎、豹、獅子、象等五靈獸、蔡仁謙師傅所繪製之「加官」、「晉祿」、許連成師傅之子許榮德所繪製之「金王」、「銀王」門神彩繪以及廟內各式主題之石雕、透窗雕等等,令人目不暇給!
參考資料: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編,《戀戀三重埔系列四:三重舊地名探索》(新北市:新北市政府,2010)。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編,《戀戀三重埔系列七:三重寺廟文史》(新北市:新北市政府,2017)。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