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天后宮遠景一覽,攝/邱胤翔
矗立於福德南路淡水河畔之三重天后宮,顧名思義其為祭祀天上聖母媽祖之廟宇,早年「媽祖娘」作為水上航海之守護神為沿海居民、航海業者所供奉,其信仰歷經數百年之演變,於民間亦已遍地開花,今日,拜媽祖不僅是求航海平安,甚至連闔家平安、心神安定、保境安民都可以在祭拜時一起祈願唷!隨著信仰普及,媽祖的故事與神蹟也在各處時有所聞,甚至還有被形象化為動漫人物,甚是有趣!
三重天后宮重修沿革誌,攝/邱胤翔
戰後,三重憑便利的交通、低廉的地價、既有的廠房、人力、地下水資源及法規、當局防空疏散政策等綜合因素使工廠數日漸增加,彼時百工百業齊聚於三重,舉凡紡織、鋼鐵、機械、化工、塑膠、造紙等,可謂百花齊放,這些工廠除了戰前原有之外,亦有中國大陸來台之人員、資金、設備、台北市等都會區公司前來設立之工廠。
大量工廠設立同時吸引大量的「北漂青年」離鄉奔赴台北求職,便有了所謂「島內移民潮」出現,彼時台北橋還有一大清晨招募臨時工「點工」之場景,北漂者屬「雲林、嘉義、彰化」三市鎮人數較多,其飲食、文化、信仰等等也一同出現在三重的大街小巷,例如其鄰近之街區市場有諸多中、南部各式飲食小吃,令人難以忘懷哇!
三重天后宮牌樓巍峨壯觀,攝/邱胤翔
三重天后宮之媽祖來自雲林縣土庫鎮順天宮,為1955年6月雲林縣信眾林永順、陳義順、顏改良、王務、王萬得、林萬福等人恭迎北上,起初奉於淡水河邊採砂場之機房內,後因媽祖屢次顯靈預示洪水侵襲,使信眾得以平安,亦使採砂機器搬遷免受損失。
彼時,採砂場老闆葉楓受媽祖感應,信奉之,於是建了一座竹寮於今日的廟址對面,安奉並祭拜之。1962年波蜜拉颱風前夕,神壇忽發爐,眾人驚覺有異,趕緊求筊詢問,彼時媽祖示警近日會有水患發生,於是眾人便遷至現址,搭建一小屋安奉之,數日內,果真因颱風肆虐而導致水患肆虐,原址亦遭水沖毀,經此事件後,媽祖顯靈之事蹟廣而傳之,廟宇之香火愈發鼎盛。
1985年11月11日,由於先前建築已舊,逐漸腐蝕,經管委會同意、信眾踴躍捐贈後新修大殿開始動工,並於1987年11月11日竣工,13日安座。
今日經過福德南路一帶,可見高聳堤防邊矗立著三重天后宮,其建築雄偉壯闊,環境肅穆寧靜,由於離市區、商圈、人潮有些許距離,因此平日到此參拜時可乘機享受都會區中的寧靜之感,亦可以到附近的三重空軍一村、同安公園閒散。
引用資料: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編,《戀戀三重埔系列七三重寺廟文史》(新北市:新北市三重區公所,2017)。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