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信仰的出現隨著不同民族、地域、生活模式而有不同的展現型式。關於其形成原因及表現形態可說是因族群而異、因地制宜,但大致上可見大多信仰皆有信奉神祇、宗教儀式、信仰中心、建築、工藝品、婚喪喜慶、音樂舞蹈、公共服務等之表現,雖各地之信仰神祇及其表現形式不盡相同,但其起源與對後世之影響有一定的脈絡可循。
臺灣自17至19世紀迎來了大量的移民,主要來自於福建、廣東省,彼時福建、廣東因天災、戰亂和人口過剩等問題,導致生活困苦,民不聊生。故而先民們選擇拚死一搏,橫渡「黑水溝」前來這片據說「錢淹腳目」的理想鄉──臺灣。
面對未知的漂泊與陌生的生活環境,先民們在前來臺灣時,攜帶著原鄉信仰的神祇和祖先一同踏上旅程久而久之在社會上逐漸形成了祭祀圈,規模從家屋廳堂變成廟宇;祭祀者也由原鄉人轉變為在地集體的共同信仰,逐漸在地化,像是原鄉的「唐山祖」、庇護航海安全的「媽祖娘娘」、泉州的「保生大帝」、漳州的「開漳聖王」、廣東客家人「三山國王」,還有因時空背景產生的「有應公」、「大眾爺」、「萬善祠」等。隨著時間的推移,上述漢人信仰與在地先住民祭祀、佛教信仰、荷西時期傳入的基督教/天主教接觸與互動,使臺灣的民俗信仰呈現融合與多元化。
三重除了擁有早期唐山移民,又作為戰後島內移民之重鎮,其民俗信仰呈現多元風貌且有諸多故事可探討。根據文獻記載,三重於乾隆10年(1745)已廣植花果,從該時期至戰後工業興盛前,至少歷經了200餘年以農業為主的生活。先民們在篳路藍縷的開墾生活中,面對著天然災害、瘟疫、械鬥以及諸多未知難題,尋求神明庇佑之心便油然而生,以此而出現的祭祀圈更不在少數。例如位於五谷王的先嗇宮,祭祀著神農大帝,祈求農作豐收、風調雨順,直至今日仍香火不斷。隨著時間推移,先嗇宮原先所祭祀的神農大帝又多了許多新「鄰居」,數年來為了因應信徒需求,陸續供奉諸多神祇,且融合釋、儒、道等多元特色,如文昌帝君、觀音菩薩、延平郡王、太上老君、九天玄女等十餘尊神祇,多不勝數。
戰後,工業勃興發展,三重正處於工業發展的過渡期,藉便宜的地價、房價、便利的交通及低廉的勞力,使三重成為工業發展之重鎮,便利的交通和大量的工作機會吸引了大量島內移民(主要為雲、彰、嘉、宜為主)北漂找尋工作、居住生活,該時期,北上移民亦帶著家鄉神祇一同北上,其規模亦從較小的移民信仰逐漸地方化,成為在地民眾信仰之依託,如天后宮、嘉天宮、義天宮等廟宇。
除傳統、為人所知的宗教信仰外,本條目亦羅列三重之「有應公」、「大眾爺」、「萬善祠」以及來自西方文化的天主教/基督教等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