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一位三重女子的家族回溯〉 汪逸嵐
母系社會的「汪」家
我叫汪逸嵐,是三重在地人。我們家在三重西區的竹圍仔有一處汪家古厝小聚落。什麼時候來到三重已經不可考了,但三重地區姓汪的居民實為不少,甚至三重著名及文獻考據為地方最早建立的廟(建於1741年清乾隆6年)─南聖宮,又堪稱汪家廟,祭拜著家神「南嶽聖侯」(圖1)。
我的姓氏其實是從奶奶,因為爸爸是私生子,奶奶前夫過世時,遺留下五個孩子,在過去困苦的生活裡,奶奶到鄰近有名的米粉寮幫傭工作,後來跟了已婚廠長婚外情(我的爺爺),後續卻又生了四個小孩。奶奶的九個小孩,共有四個姓氏,黃、謝、汪、魏。有前夫的、有送養的、有抽豬母稅、有私生子、也有認祖歸宗的,爸爸那一輩家族的愛恨情仇也最為複雜。
爺爺在小時候就成了孤兒,是米粉寮的廠主收留照顧,後來因大愛也將米粉寮傳給他賺了不少錢。爺爺對奶奶非常照顧,讓她開了一間雜貨店,在當地經營得相當有聲有色,口袋深了以後,就把家族附近的荒地一併買下來。因為奶奶實在理財有術,全家包含爺爺也都聽從她的指揮,為整個家族子孫帶來寬裕的生活,可謂母系社會的「汪」家!(圖2)
隱藏都更高樓裡的古厝
竹圍仔老家離河邊很近,幸運地在二重疏洪道增建的時候躲過一劫,沒有被迫搬遷及移除。竹圍仔開發較晚,至民國70-80幾年,仍被地方政府認定為落後的區域,早期還存有賭博和吸毒的惡習,龍蛇雜處,大部分都是在地人,存有許多古厝,但現今已拆除改建新大樓,成為「二重埔市地重劃區」,由於汪家古厝產權太複雜(圖3-圖8),仍隱藏在三重新建案的巷子裡,長年漏水及殘破不堪……
兒時甜蜜的家,成了都更危老
我從小並不是在竹圍仔長大,不過大部分的親戚都住這裡。鄰近集美街及環河南路巷弄裡的公寓,才是我家(圖9-11)。當時奶奶買地下來後,於民國65年蓋了四層樓及五樓頂加,分給兄弟們,只有唯一的女兒(我姑姑),在重男輕女的風氣下,什麼家產都沒分到!爸爸從當兵時就與奶奶搬來同住,起初甚至沒有環河南路221巷市場,後來鄰近的建案與住戶愈來愈多,於民國75年左右,開始有了傳統市集。
去年(民國112年)我跟哥哥開始重新裝潢老公寓,才發現整棟傾斜、漏水、牆面裂開、電線老舊、糞管破裂,花了超過兩百萬在修繕房屋,但也解決不了房屋老化的速度,感覺像是在阿嬤臉上厚塗化妝品,隨時都會崩裂!
讀倒每個三重的學校
回憶起我過去在三重讀的學校,集美街中興游泳池與福址幼兒園連棟建築,現今已變成三重市民運動中心;因為處於三重西區,我從小被分配到頂崁工業區的興穀國小,學校重建變成神農百草公園,新校區也僅剩160人不到;由於當時宮廟較為興盛,父母覺得三重的孩子被宮廟吸收為8+9甚多,就安排我進入三重的私立東海中學就讀,畢業後校地轉買給建商,成為一般的社區大樓及三重中正路郵局。每凡我走過的三重學校,必被消滅殆盡!
之後我們在家族的比較下也沒讓父母太失望,順利考取國立大學及研究所,在外工作一陣子,我意外地回到三重工作,開始考究家鄉及自身的故事,寫在這裡與大家分享。
圖1:三重區著名的南聖宮(民國112年攝)
圖2:巷子的左邊區域為米粉寮的遺址、巷子尾端的竹圍仔高樓,部分為家族地產。(約民國88年攝)
圖3:從25層高樓挑望台北市及中興橋,很幸運沒有受到二重疏洪道興建的搬遷影響。
圖4:竹圍仔的樣貌。(民國73年攝)
圖5:爸爸在三合院前(民國81年攝)
圖6:重回舊地,現在已殘破不堪(民國111年攝)
圖7:三合院旁邊的小道走進去,仍有5-6戶親戚在古厝裡居住,成為一個小聚落。(民國111年攝)
圖8:現今的竹圍仔及鄰近的簡仔畬已是滿滿的高樓建案,古厝仍藏在其中。(民國113年攝)
圖9:小時候的住所已成為危老,有傾斜、漏水、管線破舊的問題。(民國113年攝)
圖10:四層樓公寓加蓋,屋齡47年(約民國88年攝)
圖11:樓下的樣子,現今差異不太,難以都更。左轉為環河南路221巷市場。(民國81年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