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路口之嘉天宮牌樓,攝/邱胤翔
今日嘉天宮位於三重區河邊北街鄰近河堤,主祀天上聖母媽祖,每每農曆3月23日天上聖母誕辰前舉辦的港口宮謁祖進香活動,可謂是熱鬧非常,透過其與分靈祖廟–嘉義東石蚶子寮港口宮之進香祈福,以祈求未來日子國泰民安、風調雨順。
嘉天宮媽祖源於嘉義東石港口宮三媽,二戰後,北部工作機會較多且與日俱增的工廠使勞力需求愈趨強烈,於是造就50、60年代的島內移民潮,在該大時代背景下,原鄉信仰之神祇便與中南部青年一同「北漂」,最後落腳於此。
嘉天宮殿門一覽,攝/邱胤翔
清代至戰後初期,三重產業以農為主,其生產之稻米、蔬果、甘蔗、香花等頗為知名,這些作物除供應內需外,亦送往鄰近大城市、海外,1920年代臺北橋重新修建後,使三重再次與繁榮之臺北市連接,農產物出口更為便利,此外,亦為將來三重工廠繁榮與興盛埋下伏筆。
戰後,臺灣整體建設百廢俱興,由於三重土地寬廣、地價低廉、交通便捷且較不易成為敵人轟炸之首要目標,不論是基於成本考量亦或是政策考量,皆吸引著業主來此地設廠,因此各式工廠便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起初聚集於臺北橋一帶,是為「橋頭工業區」,甚至早晨於臺北橋上招募臨時工之「點工」使該時期之人們印象深刻。
隨著工廠不斷增加與擴建,對大量人力之需求自然不在話下,中南部之青少年為求更好的發展於是紛紛北上謀職乃至於創業,彼時北漂三重之青年又以雲、彰、嘉佔大宗。當這些青年北漂異鄉為求心靈安定、平安順遂時,亦迎原鄉之神明分靈一同北上,「嘉天宮」便是如此,隨著祭祀日久、信眾愈多、規模也愈大,漸漸地也於移居地在地化,成為在地生活圈、祭祀圈的一部分。
嘉天宮側拍,攝/邱胤翔
嘉天宮前身為附近田園中供奉天上聖母之竹寮,此處先前多為農民耕種之田間,1952年為使該處農民於節慶時有祭祀信仰之處所,便建一竹寮以祭祀天上聖母,而後因其靈驗,信眾日廣,繼之工業發展土地使用之影響,改遷三重區河邊北街176巷9之5號現址。1965年在地方仕紳、信徒等人捐資、捐土地於現址立基建廟,之後分別歷經1967、1980重建與重修整理,並於1996整修屋頂之剪黏屋瓦,才成為我們今日所見之面貌。
今日所祀之神祇除正殿之天上聖母大媽、二媽、三媽(開基祖)、四媽、五媽、中壇元帥、千里眼、順風耳等,亦有後殿南鯤鯓代天府分靈五府千歲、蚵寮保安宮深山尉池府千歲、五營兵將、虎爺公、註生娘娘、福德正神、太歲神位、馬使爺等神祇,每逢佳節慶典時信徒共襄盛舉之場面總是格外熱鬧。舉凡3月23日媽祖聖誕、6月6日至7日祈安禮斗大會、中元普渡、五府千歲聖誕、蚵仔寮深山池府千歲聖誕等,過去曾有熱鬧的遶境、燒王船等活動。
嘉天宮側拍,攝/邱胤翔
據報導與地方耆老介紹,三重嘉天宮其實共有三處,分別為龍濱里龍濱路「舊」嘉天宮、萬壽里萬全街「大」嘉天宮、龍濱里龍門路231巷巷口「新」嘉天宮,三處皆名為嘉天宮,為辨明彼此,信徒與地方人士在宮名前加「舊」、「新」、「大」以作為區別。三間廟宇雖距離相近,亦有相關淵源,然而彼此卻是互不相統屬,且有各自發展之宮務發展與信眾。
此外,除三重三間嘉天宮外,亦有中和嘉天宮、林口嘉天宮、八里大嘉天宮、大溪嘉天宮等等……。
引用資料: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編,《戀戀三重埔系列七三重寺廟文史》(新北市:新北市三重區公所,2017)。
真奇廟/三重2里有3座嘉天宮:https://news.ltn.com.tw/news/local/paper/280677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