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畫界的幕後黑手

大有製墨

「你們知道墨是怎麼做出來的嗎?」第一次來到大有製墨工廠,俊天師傅熱情地和參與DIY製墨的孩子們互動。

 

陳俊天是大有製墨的第二代接班人,師承父親陳嘉德先生的技術。五年前陳嘉德腰椎受傷,醫師宣告無法再進行製墨相關粗重工作,因此大有製墨的重擔便落到了陳俊天的身上,他扛起壓力,接下了父親的畢生志業。尤其這個家業,還可能是台灣的國寶行業,傳承不可斷。

 

「墨」,竟然是這樣來的

「墨有沒有用心做,都會反映在成品上。你看,像這個墨沒有翻就會彎曲。」進到工廠內,俊天師傅笑說,做墨就像顧小孩一樣,從調配原料到陰乾包裝,每個過程都不可馬虎。製墨的過程不外乎六個步驟:煮、輾、槌、揉、塑、置,看似簡單的六個過程,都藏著深奧的學問。

 

煮:水和原料比例怎麼抓?全憑經驗!

在製墨過程中,「煮」是首要項目,將牛皮膠、水、松煙粉混合後丟到大鍋裡悶煮,此時松煙會透過蒸氣散入室內,整個煮房經年累月被燻得上一層黑,每次調料煮墨,回家洗澡都得洗好久才能洗掉身上的髒污。在煮墨的過程中,水跟各項原料要加多少呢?俊天師傅看了看鍋內,再舀起一瓢水注入,說:不一定!原來煮墨的原料比例,要根據當天的情況而定,舉凡天氣氣溫、濕度、火侯大小、牛皮膠的狀況等,都會影響最後的成品,而師傅們則要依據現場煮墨的狀況,判斷每樣原料加入的多寡。

 

輾:經驗法則告訴我,輾到這個手感就差不多了。

「差不多可以了!」聊著聊著,俊天師傅猛一看,發現墨已煮至最佳狀態,連忙開啟「碾磨機」,並將墨從鍋中拿出移至機器上。輾墨機是一個高約一尺,上面有許多大滾輪的機台,透過來回輾壓,以及機器滾輪生熱,加速墨團水分收乾至可以塑形的樣態。

「你看,要輾到像這個軟度才可以。」俊天師傅一手處理著墨團,一手捏下一小塊墨遞上來,示意我們感受墨的觸感和軟度。

 

槌:把空氣敲出來,讓墨條更扎實!

輾完墨以後,就進入敲墨的階段。敲墨這個步驟,目的是要把墨團中的空氣敲出來,讓墨團變得更加扎實。實際拿了墨槌試了幾下之後,才發現製墨真是一件體力活,因為光是要舉起槌子,就要花相當大的力氣,更別說還要來回敲打墨團了。

 

揉:不是力氣大就贏,製墨中的「揉」得憑手感!

再來是製墨業中最重要的環節:揉墨。

「當初我找了好多年輕人來當學徒,只有他揉得起來。」俊天師傅指著身邊的年輕師傅,語帶驕傲的說。原來說到底,揉墨功夫就是手勁與技巧的拿捏,要讓墨團表面光滑不帶細紋,捏塑成可以入模的形狀,還要確保墨是在最佳軟硬度的狀況下入模。「先揉圓再揉長!」和我們聊天的同時,俊天師傅不忘提點一旁工作中的年輕師傅,對於文化工藝的細心可見一斑。

 

塑:別小看這些木模,有些可是有百年歷史呢!

「看,這些墨條的模具,都是我爸的師傅傳給他的,然後我爸再傳給我,有的已經上百年了。」俊天師傅說,當年科技不像現在這麼發達,請木工師傅刻一個模具都要耗費幾個月的功夫,也因此這些被保留下來的模具,都特別精緻與耐用。

「這個法龍的模具,只要壞損一個就少一個!非常珍貴。」俊天師傅炫耀地亮出他的寶貝模具,上面圖案是一尊舞動的祥龍,精緻的連犄角和鱗紋都被細膩地刻畫出來。

 

置:修剪和翻移的過程,就像看著孩子漸漸長大。

等到墨從模具上取下來定形以後,接著就是置放陰乾過程。「大的墨要放一兩個月,小的也要好幾個禮拜,夏天跟冬天需要的時間不一樣,不一定,我們這行也是靠天氣吃飯的。」成形好的墨條墨塊,可能因為水分蒸發程度不一致導致翹曲;因為溫度過高收縮太快導致破裂;更可能因為台灣多雨的氣候導致陰乾不完全。

俊天師傅說,顧墨、修剪、上漆的過程,就像是在細心呼護自己的孩子一樣。在墨逐漸硬化成形的過程中,讓他有了成就感,而這一次次的成就感,就是推動他樂意做書畫界的幕後大黑手。

 

參訪大有製墨,佩服一生製墨的陳嘉德老師傅,還有第二代接班人陳俊天師傅、及願意窩在烏嘛嘛的作坊,以手工製作出優良的墨,讓書畫家們在白紙上揮灑作品。他們是光鮮亮麗的藝壇,最佳幕後黑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