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助單位:教育部、新北市政府教育局
計畫名稱:110年新北市政府教育局補助社區大學專案計畫
執行期間:110年8月28日至12月底
本計畫年度分為三份中型企劃,一為社區公民記者培力課程;二為戲劇育療;三為社區報。
社區公民記者培力希冀藉由社區報的推廣、公益善行的展現,並在結合三重特色及印象至公民議題、相互串連,賦予舊三重嶄新的面貌;由社區居民參與以及地方關懷的角度,親自走踏、訪談及記錄,激起公共討論及提升地方活力的能見度 。
戲劇育療則是為紓解疫情間帶來的心理壓力,並持續進行藝術創作。將以學員個人生命故事出發、家庭腳色,與同學共同撰寫劇本「家、食的記憶」。將劇場遊戲導入戲劇療癒元素,在課程中將以戲劇手法引導表達自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與自我對話,達到療癒紓壓效果。
社區報承接記者培力、食的記憶與地方發現,透過不同面向的視角轉譯,撰寫及出版屬於三重的地方文學報章。
社區公民記者培力課程
計畫緣起:
三重,作為河左岸的門戶城市,自清領時期、日據時代,因地理位置的關係,輔佐大稻埕及新莊淡水河流域之產業發展;六、七〇年代經濟起飛,因經濟條件、地價便宜、交通方便,成為初上臺北打拼的年輕人的落腳處,自然湧進大量移民人口,分擔紓解大臺北地區的中南部島內移民。
清朝至日治時期,淡水河流域大稻埕為臺北城最繁華的物資集散中心,當中又以茶葉及布料為主要貿易的項目。清朝政府在三重地區種植香花,夏、秋採收的茶葉加工製成「紅茶花茶」、「包種花茶」,然後賣給其他國家,直到日治時期香花茶盛行,而茉莉、黃枝、樹蘭、桂花等並稱為花茶五大原料,在過去,三重的秀英花與大稻埕的茶曾共同創造了貿易榮景,現今因產業變遷後漸漸消逝。
隨後在臺灣經濟起飛的年代下,中南部的人口不斷北上移居,三重的工業在政府大力推動下興盛蓬勃,民國52年成立的頂崁工業區更是當時臺北縣的第一個示範工業區,也因此帶動了三重全地各類輕工業、小型工廠的發展趨勢,落腳在三重的移民們亦成就了不少產業聚落、特色產業及產業亮點,如:唱片業、布業、鞋業、甚至保存了傳統工藝的延續,如毛筆製作、手工墨條、神像雕刻等。
如今人人僅向繁華的臺北榮景看齊,三重依然承載著髒、亂,充滿暴力與治安死角的刻板印象,對於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努力奮鬥的腳步卻沒有被看見,當地人慢慢遺忘了自身的根本,過去城鄉移民打拼的記憶也漸漸凋零,在都市更新和商業進步之下,現今的三重的都市建築中乘載許多著空洞的靈魂。該如何喚起以往的奮鬥精神、注入自身文化及歷史,以及三重本地究竟具有何種內涵與創新展望,這是許多在地居民的共同疑問。
因此,本計畫希冀藉由社區報的推廣、公益善行的展現,並在結合三重特色及印象至公民議題、相互串連,賦予舊三重嶄新的面貌;由社區居民參與以及地方關懷的角度,親自走踏、訪談及記錄,激起公共討論及提升地方活力的能見度!
計畫目的:
(一) 社區報新舊媒體的建立
三重區現今已成為開發的都會區,因過去地理位置的關係,成為城鄉移民過渡臺北工作及經商的跳板,及地區時常淹水,以至於地價及生活消費較便宜,兩者條件下,造就三重地區為藍領階級的首選。在這個看似不起眼的區域中,藏有多少地方耆老奮鬥的故事、以及居民們的共同記憶。三重埔報報創刊號主題以秀英花復育、回溯三重大拜拜、地方廟宇文史、廟宇工藝傳承與老地方的共同記憶為主,電子報發行量約兩萬份、報章發行量五百份。
本次主題將發掘三重地區公共議題,由講師帶領指導媒體素養、新聞寫作、採訪與製作,以學員透過自主性的資料收集、實地訪查、跟實際訪談來訂定方向,延續在地社區報經營及強化每期社區報主題,運用新媒體建立網路三重公民諮議平台、社區報部落格或粉絲頁,部分以舊媒體社區報印刷,服務年紀較大的長者或喜歡傳統書面形式的讀者。
(二) 提升公民意識及公共參與
邀請、探訪願意分享故事的當地耆老,希望藉此影響後來移民或已落地生根的第二代對於三重有更多的地方認同,並邀請退休長輩能夠走出家中,推動在地黃金人口參與社區服務。將其故事有機會擴散至城市的各角落,並得以保存與延續。本會社團法人台灣二十一世紀議程協會(三重社區大學)培訓地方人才已二十個年頭,秉持著提升公民意識與公共參與的宗旨,厚植民間進步力量,重建社會價值。學員不但可以在三重社區大學習得不凡又專精的技能,亦發揮專長幫助別人或與人分享、活化社會網絡,藉由公共事務的參與,去面對當前的社會問題,引發對人的社會關懷及人文情懷。
(三) 媒體素養及新聞製作培訓
「媒體素養教育」或「媒體教育」有別於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媒體專業教育,教育對象主體是全體公民。教育目標為使全民具備自主思辨能力與產生資訊的能力,從而以批判性角度去解讀各種媒體資訊、假新聞,培養民眾辨別真偽之判斷能力。並藉由學員在課程發想採訪題目發想、利用公民媒體發揮影響力,發揮社區事務觀察力與想像力,並以自己構思新聞的層面構出報導架構,新聞背後的故事。
(四) 成立在地公民記者團
本課程培訓一般民眾媒體素養及新聞製作技術,學習多元媒體報導方法,增加更多的發聲管道。期望回饋鄉里並主動關注地方公共議題,發揮人文關懷精神及解決社會問題之能力。
戲劇育療
計畫緣起:
以飲食作為家庭關係的切入點,食物,是尋找記憶的一種方式「氣味與感性」:嗅覺賦予食物味道,給記憶帶來情感,並將我們彼此聯繫起來。放大家庭與個人生命敘事的部分去寫,在戲劇中找到與個人生命和解的力量。
本計畫為紓解疫情間帶來的心理壓力,並持續進行藝術創作。將以學員個人生命故事出發、家庭腳色,與同學共同撰寫劇本「家、食的記憶」。將劇場遊戲導入戲劇療癒元素,在課程中將以戲劇手法引導表達自我,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與自我對話,達到療癒紓壓效果。實務演出練習為主,不同於前幾期的放鬆目標,本次將以學生為主體,有大量角色扮演練習演出的機會,以下共規劃10堂課程,最後一堂為表演。
計畫目的:
根據衛生福利部中華民國 109年1月15日衛授疾字第 1090100030 號公告,新增「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為第五類法定傳染病,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新型冠狀病毒)去年春節時期全球狀況開始變得嚴峻,使得人心惶惶,許多人取消了家庭聚餐,在國外的游子們回不了台灣,更別說返鄉團圓,疫情已經對於社交生活產生巨大的影響,產生心理問題、甚至對文化、藝術及教育產業造成之衝擊。
面對疫情,我們投過「戲劇育療」來持續創作,並撫慰人心;而藝術治療正是一種結合創造性藝術表達和心理治療的助人專業。本案將以藝術治療的精神,結合戲劇教育的內涵,透過戲劇讓參與者能在創造中表達自我,進一步獲得藝術帶來的喜悅感。反映與統整個人的發展、能力、人格、興趣、意念、潛意識與內心的情感狀態,透過溫柔的戲劇療育,將悲傷、記憶、情感轉化成力量,回過頭去整理自己真實發生的生命經驗,透過劇場我們可以帶著善意去了解別人的生命,願意去關懷別人。戲劇可以穿越時間和空間,並從生活擴散愛的力量。以下計畫目標:
(一) 對抗疫情、強健身心、紓解民眾在疫情間造成
的心理壓力。
(二) 討論社區公共議題。
(三) 鼓勵社區民眾藝術創作。
(四) 提升敘事力、肢體表達力。
(五) 建立社區劇團。
最後成果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