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改建 三重街景的變化〉 鄭信德
今年四月三日,花蓮發生了嚴重地震,許多的房子倒塌、破損,因此無法再居住。災後這些不能再居住的房子,有一些因為公共安全問題由政府主導拆除重建,有一些因為住戶有共識而自行拆除重建,這也讓吵很久的防災性都更議題,再次被提起。我家這裡目前也正在進行,拆除重建議題的討論。
父親看著新聞,就聊起了以前的事。以前的三重不像現在這麼繁榮,在還有許多農地的年代,我們家是有著紅瓦片斜屋頂的紅磚造平房,房子的旁邊有著一小塊長方形的農地,靠近馬路的一邊種著蔬菜,後面則是蓋了一個有屋頂的小豬圈,小豬圈還有一個小閣樓,也是養豬的地方,這裡主要是養小豬。而平房的後面也是豬圈,等小豬圈的小豬長大後,就趕到平房後面的豬圈,繼續養大。當年葛樂理颱風的時候,水淹到一層樓高,我們的豬差點滅頂,所幸我們的鄰居閩台皮鞋廠的老闆人很好,讓我們將豬趕到他們工廠的二樓躲淹水,才逃過一劫。
豬的食物來源是廚餘和菜園裡面的蔬菜,以前每個家庭會用桶子,裝著自己家裡的廚餘,我的大伯和父親會在腳踏車的後面加裝竹竿,竹竿的兩側掛著桶子,騎腳踏車到鄰居家裡收集廚餘。有的時候大伯和父親沒有時間去收集廚餘,鄰居家裡的廚餘放太久會發臭,鄰居會向我們抗議,要求我們趕快把廚餘載走。鄰居的廚餘都是免費送給我們,我們則是會在過年的時候送禮物給鄰居,表達對鄰居的感謝。
大伯和父親的主業都是木工裝潢的工作,所以都會有許多剩餘的木頭材料,這些木頭剛好可以拿來作為加熱廚餘的燃料。人類的廚餘對豬來說太鹹,需要加水稀釋,為了讓豬吃得飽,也會再加入麥片等飼料,為了避免發生類似非洲豬瘟的傳染病,這些加水加麥片的廚餘,會用木頭當燃料,煮熟之後再給豬吃。等到豬長得夠大的時候,要賣豬之前,會再另外餵豬吃地瓜,幫豬增肥,以求賣一個好價錢。
後來鄰居的房子想要改建為公寓,想要找我們一起改建,奶奶就將農地和平房都改建為公寓,是一層兩戶的三層樓公寓,頂樓還有另外再加蓋神明廳,房間,廚房和衛浴。一樓的兩戶房子的後面,還是有加蓋小閣樓,作為養豬的豬圈。前面則是出租給房客,形成人畜同居的畫面。那個年代剛好是大量中南部人口,北漂來三重打拼的時代,人們主要的時間都在外面工作打拼,回來只是睡覺,對於居住的品質比較不要求,才會願意人畜同居,等賺到錢就會搬離開這裡。
後來奶奶覺得養豬比父親木工裝潢的收入還好,奶奶便要求剛結婚不久的父親,放下木工裝潢的工作專職養豬。奶奶花錢在目前新莊區瓊林南路靠近大漢溪的地方,租了一塊地蓋豬舍,讓父母專職養豬,原本一樓兩戶房子後面小閣樓,養豬的豬圈,就沒再養豬。
結果父母專職養豬的三年期間並沒有賺到錢,反而欠地主錢,父母就將豬舍送給地主抵債,父親則是回到本業,繼續做木工裝潢。
父親想起這些以前的事,便說我們現在住的公寓,改建完成到現在也已經五十幾年了!看著別人的房子因為地震受損,如果震央發生在台北,我們的房子還會好好的嗎?似乎真的應該再一次改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