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回憶三重國小與我的上學之路-介壽路〉 鄭信德
三重國小,這所創立於民國十一年的學校,在兩年前也邁入百年老校的行列。因為它的歷史悠久,也讓它成為我向朋友介紹,我住在哪裡最方便的地標。捷運站也以它來命名,我想捷運蘆洲線的站名,在雙北市的捷運線裡面,應該也算是蠻有特色的,因為除了蘆洲站以外,其他四個站都是以學校命名。其實捷運三重國小站這塊土地,在更早以前真的是三重國小的校地。現在三重國小和捷運站中間有一條仁愛街,這條仁愛街其實原本是一條灌溉水圳,是從文化北路那邊延伸過來,是後來加蓋之後才成為一條道路。
聽母親說,捷運站這塊土地原本和三重國小相連的時候,三重國小裡面也是有水圳的,而且還有小橋。當時我的舅舅不是三重國小的學生,卻跟他的朋友一起進去玩,結果他不小心跌落水圳,全身濕透,因為怕回家被罵,就不敢回家,後來回到家果然被修理了一頓。可惜在我唸三重國小的時候,水圳已經加蓋,仁愛街也已經開闢,捷運站的土地和三重國小已經分開,讓我無緣見到學校裡面有水圳的畫面。
捷運站的土地從三重國小劃分出來後,先是成為一座公園,後來才改為捷運站。當時公園的名字叫做仁愛公園,裡面還有一棟兩層樓的建築,一樓是里民活動中心,印像中我還曾經去參觀過里民大會,二樓則是圖書館,以前我經常去那邊看故事書,只是不記得當時有沒有冷氣可以吹了!
現在長泰派出所的所在地,原本也是三重國小的土地,只是舊的長泰派出所,使用面積已經不敷使用,又找不到公有土地,只好使用三重國小的土地來蓋新的長泰派出所。在我小學五六年級的時候,負責打掃的區域,剛好就是現在長泰派出所的位置。現在靠近斑馬線的位置,以前可是種了一整排的樹,當時我必須掃很多的落葉,最難掃的就是木棉花。因為木棉花被雨打下來帶籽的白色棉花遇到雨水,會整個黏在地上,所以超難掃的。另外因為落葉很多又很重,當時我不知道從哪裡冒出來的小聰明,讓我想到在樹旁邊的泥土挖洞,然後把落葉埋進去,到後來我才知道其實我是在幫樹施肥呢!
現在三重國小面向三和路這一面,是一整排的樹、停車場和一座小型生態池,在以前可是三重國小的大門,和一棟五層樓的校舍,後來聽說是海砂屋,就被拆除了。而現在的大門位置,以前只是一座小小的側門,和一整排日式宿舍,再後面則是一排兩層樓的校舍。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是在這排兩層樓的校舍上課。而現在介壽路的路沖位置的校舍,以前則是使用三重國小土地,由婦聯會建設的眷村-建國一村和建國幼稚園。建國幼稚園是一所公立的幼稚園,因為收費低廉,小孩子的活動空間又大,所以父母們都想要把小孩送進去就讀。當時不流行抽籤這種方法,而是使用排隊來報名。母親說當時為了讓我從小班開始就讀,她從半夜就去排隊,好不容易才搶到名額讓我就讀。建國一村是一座眷村,當時對眷村沒有什麼概念,最大的印象就是當時曾經偷偷跑進去參觀,發現裡面都是兩三層樓的獨棟建築而且都有院子,院子這種空間對三重人來說是非常奢侈的。當時三重人大部分都只住在狹小的公寓裡面,院子只存在於小學課本中,所以我當時很羨慕可以住在眷村,有這麼大的活動空間。也因為這個緣故,後來空軍三重一村眷村文化園區成立,在招募志工,我就馬上去應徵志工了。
印象中唸小學的時候,建國一村門口有一間賣燒餅和小籠包的店,我的早餐經常都是母親去買燒餅或者小籠包,供我作早餐吃。可能是以前吃太多燒餅和小籠包,反而長大後看到燒餅和小籠包,就不會特別想吃。在放學時間,建國幼稚園門口有一攤賣豬血糕的三輪車和一攤賣臭豆腐的三輪車,通常我的習慣都是買臭豆腐然後請老闆給我泡菜多一點,如果臭豆腐的三輪車沒來,我才會買豬血糕加花生粉和香菜。
介壽路,一條只有100多公尺長的道路,兩側的店面也不超過40家,但是在我居住的這段時間裡,也是經歷了許多的變化。從建國幼稚園進入介壽路,左手邊有兩間小小的店面,在當時都是經營雜貨店,雖然都有賣零食、玩具和放置扭蛋機,但是靠近建國幼稚園那一間種類比較多,印像中我在那間店貢獻了不少零用錢買冰棒吃,為了扭蛋機裡面的小玩具,也投入了不少的銅板。
再過去就是一條小巷子,這條巷子很神奇,它一路從介壽路通到堤防去,有將近500多公尺,是介壽路主幹道的5倍長,只是它的寬度很窄,雖然沒有空軍三重一村的一線天那麼窄,我還是覺得它是我們這裡的一線天。過了小巷子的兩側有好幾家鐵工廠,其中一家剛好是我同學的家,我家的鐵窗就是請他的爸爸製作。記得當時老師詢問同學們,誰的家裡有汽車,只有這位同學他們家有汽車,他的爸爸就因為這樣子當上了家長委員。他們家很厲害,爸爸經營鐵工廠,媽媽在市場經營貢丸的生意,他的媽媽經營事業有成,後來還當選了市民代表!他們家的貢丸很好吃,印象中我念高中的時候,學校舉辦園遊會,我還有去他家批貢丸湯去園遊會賣。
再往前幾個店面,是一家蠻大的麵筋工廠,剛剛說的幾個店面就是他們放置麵粉的倉庫,他們的生意很好,我經常看到貨車送麵粉到倉庫,客戶們騎著機車到他們工廠載走炸好的麵筋。麵筋是將麵粉的澱粉質用水洗去,留下蛋白質的筋再經過油炸而製成。他們使用的水是來自於自己挖的深水井,他們的水除了供工廠使用,還會提供給附近的鄰居提取,所以鄰居們都很感謝他們。只是使用過的水裡面充滿了麵粉中的澱粉質,也就是營養物質,排入水溝後,會被細菌分解產生臭味。隨著時代的演進,外地遷來的住戶,已經無法忍受這種味道,便向政府檢舉,檢舉的結果,如果他們不做污染防治,可能就會被連續開單處罰。工廠的老闆後來考量到小孩沒有意願接班,自己的年紀也大了,不想再做得這麼累,就決定把工廠收起來,出租給別人重新裝潢當辦公室使用。
介壽路的盡頭,和三和路交匯處,有一個小小三角形的榕樹公園。我的印象中,在這裡還不是公園的時候,是一個小型的違章建築市集,裡面有一個小麵攤,假日的早上我會在這邊吃麵當早餐。聽母親說,在更早之前,這邊是一個更大型的違章建築市集,裡面不只一間小吃店,有賣飯的有賣麵的,還有理髮廳、電器行、白鐵的鐵工廠、魚販、菜攤、水果攤、雜貨店、公共廁所,在三重大拜拜的時候,他們更是通宵的營業。這樣一個小小的地方,擁有這麼豐富多樣的攤位,這真是我現在難以想像的畫面。
走筆至此,感覺還有許多想分享的地方,但是礙於版面問題,只能等到之後有機會再和大家分享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