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邱胤翔
|楔子
自小,聽著父親述說國中畢業後,便自金門來台北生活的故事。從15歲到台北生活,至如今退休,40餘年的生活,不但與三重結下不解之緣,亦在求學、工作時,與數間三重的小工廠有所邂逅,留下不少珍貴的回憶。
國中畢業後,父親赴臺北參加高中、五專聯招,當時聯考制度採分區聯招(北、中、南、東),而金門會先進行。因此,大多金門學子在金考完後,會奔赴來臺參與本島各區的聯招,是練筆,亦是多一個升學機會。與大多學生一樣,父親一開始僅是到臺來練練筆、測實力,並無留臺就讀的打算。
|與三重邂逅
來臺應試開啟了父親居住於三重的濫觴。當時,其外祖母、舅舅一家已來臺打拼,定居於三重。因此,赴考及等待放榜的時間,父親都居於三重的舅舅家,甚至往後在北部讀書的日子裡,有段時期也寄居於此。
在父親初來乍到時,三重的光景仍是工廠、矮公寓與未開發之土地,舉凡現今住所附近的永福國小、國小對面之住宅大樓、富貴新城、三和國中、五華街和集賢路等,大多尚未開闢,除了工廠外仍是空地。
放榜後,父親進入新埔工專機械系就讀,除須住校養成獨立自主、團隊精神生活外,課業的精進亦對父親未來升學、求職上奠定厚實的基礎。由於重視課業,父親並沒有在就學期間打工,他認為學生的本分應是讀書,若將太多精力耗費在打工上,最後可能會本末倒置。因此五專歲月中並沒有打工經驗,除了某年暑假例外。
|工廠體驗
專一暑假那年,由於嬸嬸在三重的蘋果牌成衣廠上班,其崗位剛好缺一位臨時工,父親便開始二個月左右的暑期工讀生活。
據父親回憶,蘋果牌為臺灣最早的自創泳衣品牌,在1960年代由五惠實業董事長高惠昭成立。原先以產銷泳衣為主,後轉作外銷成衣。父親是在三和路的蘋果牌廠房上班,工作內容主要有裁布、縫衣,身為短期工的父親主要負責裁布,和裁衣師傅兩兩一組,使用推刀,一來、一往,來回將一大卷的布匹裁成一片片,如此才能送往下個階段縫製成衣服。
在職期間,父親大多從事較固定、機械的工作,少有起落。因此父親對這時期的工作回憶大致模糊,不過仍有一、兩件驚心動魄的小意外,至今提起心有餘悸。例如,某次裁切布匹,師傅催促著:「快一點!快一點!」便按下啟動按鍵,父親一時沒回過神,推動推刀時,未注意自己的手還在裁切的軌道上,手指因此被削掉一塊肉。父親回憶道:「如若手再放過去一點,可能手指就不保了」,十分驚險!
當問起對廠區的印象時,父親陳述當時的工作廠區,就如同今日所見的一般廠房,沒留下什麼特殊的回憶,不過倒是分享了一則有趣的小故事。那時上班扣掉吃飯時間,工時共8個小時,不須加班。到了吃飯、休息時間,食堂會提供免費飯菜,只需要拿餐盤去打菜。他說:「每當辛勤工作後,總是會覺得飯菜特別好吃!特別香!」
直至畢業後,父親在等待兵單時,曾短暫的在叔公所經營的冷氣行工作。當時工作的內容為拆裝冷氣與調貨載運,時常於雙北地區奔走。他回想起工作內容,最驚險的莫過於在高達10層樓的地方裝設冷氣,全程僅由叔公以人力拉著。父親回憶起當時種種仍心有餘悸,若叔公抓不住,他可能就會直接從十樓墜下,甚是危險。
退伍後,因友人於三重的惠亞公司上班(位於三和國中附近),介紹父親入廠上班。由於人生規劃的關係,父親當時僅打算工作半年,之後參加二技升學考試,繼續深造。
惠亞公司今日主要產品為無塵室天花板、實木高架地板、合金鋼地板等工業相關製品。據父親回憶,當時惠亞亦製作工業地板,當朋友介紹時,本來是希望至其設計部門學習。然而,主管將他安排到機台操作部門任職,不過,此次上班經驗對父親來說也是非常難忘的。
父親當時負責操作銑刀機台,據他回憶:「地板的製作,是透過一個模具,將鐵水灌進去後加壓成型,但因為加壓會產生一些較不平整的邊(畫圖示意),不平整的部分叫做毛邊,因此(成品)壓出來之後還會再用銑刀修平整,其實修平整的方法有蠻多種,但惠亞主要是用銑刀為主」。
問及在惠亞上班有何難忘故事與經驗,父親真有一個銘心的回憶。由於操作機台,免不了接觸大量電器用具,有兩次被220V的高壓電電到。父親提到,平時不小心被110V電到是會痛的,被220V的高壓電電到,是會整個麻掉!至今父親茶餘飯後仍會跟我們聊被電到的感覺及情境,雖然提的雲淡風輕,但卻是頗危險的一段過往。
按照規劃,父親繼續升學考取二技與研究所,畢業後,父親先後於大同、昆盈等公司任職。其中,昆盈公司位於三重重新路五段,附近有先嗇宮、湯城工業園區等標誌性建築。該公司成立於1983年11月,主要產品為電腦周邊,如滑鼠、遊戲搖桿、掃描器、光碟機等等。
進入昆盈前,父親每日騎車自三重出發,前往土城的大同公司上班,其主要負責洗衣機設計之工作,父親共在大同待了3年半。大同在業界中頗為知名,主要為家電之設計與生產,鼎鼎大名的大同寶寶、大同電鍋便是其產品,每當提及總是會引起許多共鳴。
在大同任職時,父親說每周三都須開週例會,部門主任會號召成員一同腦力激盪,思考並交流不同設計理念。父親提到某次開會的主題為「洗衣機如何省水?」而父親提出了洗衣機傾斜45度的設計構思,然而,卻被認為是天馬行空的想法。沒想到幾年後,洗、脫、烘三合一的洗衣機問世,便是用傾斜的方式運作,達到省水的功效。不過父親也提到因當時的馬達為差速馬達,而非今日的變頻馬達,本身無法調節速度快慢,因此運用在傾斜45度的設計構想上,會很複雜,較為難行。
累積3年半的工作經驗後,父親認為應跳脫舒適圈,給自己一番歷練,便投履歷至昆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由於其製作與販售之產品亦與父親專業領域「機械」、「機構」相近,加上先前的工作經驗,父親期許在此可發揮所長、有所成果。
進入昆盈後,父親主要負責滑鼠設計,當時他承接日本Hosiden的滑鼠設計案子。當時的滑鼠體積較大,對方希望設計與生產較小的型號,於是父親為其設計了迷你滑鼠,至今令他印象深刻。在昆盈亦有個有趣的小故事,父親說道:「有一次hosiden廠商來洽公,我們的業務接待他們,幾天後他們跟(我們的)業務主管抱怨,原因是我們業務一直帶他去中正紀念堂那邊(參觀、走走)...日本人對那邊不太可能有什麼興趣,他們對三條通、六條通比較感興趣!」。
三重工業起源於日治中、後期,並經過戰後重建、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第二次進口替代、客廳即工廠、科技化轉型等時期。在大時代環境使然下,三重的工業發展在戰後急速發展,工廠量居於台北縣之首,為臺灣工業奇蹟增添了一筆佳話。隨處可見的中小型工廠不斷消化國、內外需求,接下不少大單,甚是輝煌。然而,邁入1990年代後,傳統產業面臨科技轉型、環保衛生、法規、住宅品質以及地價與勞力成本等內、外在壓力影響下,工廠不是遷移至郊區、外國,便是乾脆收起不做。因此目前所見的工廠量已不如以往輝煌,即便繼續營運者,亦因找不到接班人而萌生退意。
|後記
父親來臺時,恰逢出口擴張、客廳即工廠時期,除了因為家中親戚在工廠工作之機緣,得以開啟工廠「初體驗」外,也因自身機構、機械領域之專長,使其參與、感受到大時代之氛圍盛況。而後有了「第二次」、「第三次」不同工廠的工作經驗,每段經歷除了累積實戰經驗外,也留下在三重工作的特別回憶。最後父親雖然未留在三重工作,但仍居住於三重,度過將近40年的時日。
談到三重工廠的興盛至沒落,父親是三重變遷見證者,從空地到住宅土地開發,工業區逐漸轉變成住宅區,公寓漸被高樓大廈取而代之,工廠也因被檢舉而搬遷,這些都是時代變遷的趨勢,從原本的成衣廠、工廠據點比比皆是,再到如今服務業、房地產服務、重劃區住宅林立,在這趨勢使然下傳統產業逐漸沒落。
隨著時光流逝,曾幾何時,這些工廠記憶在不少人的心中,已成為年輕時那份塵封的記憶。即便父親後來從事高科技產業直至退休,但每每談起初來臺、求學、職曾在三重數間工廠、公司工作的種種故事,總是滔滔不絕。從分享中,我彷彿看見臺灣工廠林立之榮景、廠內上班之畫面、器具設備使用與操作。此外,若將這些訪談與現有的資料、新聞、老照片對照,便更有畫面感,甚至可喚起不少人們的集體回憶。在工廠完全消失殆盡前,透過不同背景、不同經驗、不同故事彼此交互分享、補充,為在地集體回憶增添不同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