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逸嵐
我媽曾是職業褓姆,她在我上大學之前帶過12個小孩。「無搖囡仔」的過渡期,偶爾會去菜市場打工,叫賣一整個早上的菜,薪水只有500元,下午她會去附近的文具小工廠,拿一大袋尚未組裝的筆,一次大約200支,組裝一支可得台幣一元,當時的陽春麵一碗只有15元、肉圓一顆25元。三、四年級的時候,當我的手腳變得比較靈巧,可以幫媽媽一起組裝。我們拿著小板凳坐在客廳,組裝四個小時的鋼筆或玩具筆,自豪小小年紀可以幫忙補貼家用。
1990年後,台灣的製造業已慢慢轉型,家庭即工廠也逐漸消失。在1960年代後期,臺灣的出口擴張政策成績斐然,許多小工廠接下外國訂單,卻又人手不足,因此民國61年(1972)臺灣省主席謝東閔提出「客廳即工廠」口號,鼓勵各工廠將部分加工的工作分包給附近地區的家庭主婦,將零件攜帶回家組裝加工。
雖然鋼筆的組裝比較簡單,筆頭、墨水管、筆身和蓋子,轉一轉、兜一兜,最後把指紋擦乾淨,放入塑膠套後瞬間呈現高級感,製作時間大概2分鐘;但玩具筆的時間成本比較高,要花到5分鐘,玩具筆的樣式比較多,有骰子筆、歡樂舉手笑臉筆、玩偶造型等等特殊開模與型制,製作時需要在許多細細的接縫邊緣上膠,然後密合晾乾,有時候膠上多了一點,不甚漏出外觀,就成了瑕疵品,雖然不扣錢,但也不能算工資。據說以前做一個塑膠花、聖誕燈、吊飾等,一個才發0.5元,瑕疵品還要倒扣工資,實在划不來……
老闆時常不精算數量,秤重抓個大概,所以完工後會多出好幾支外銷筆,媽媽會把瑕疵品留下來自用,剩餘的再跟老闆算錢。我每次都希望多出幾支筆,因為外銷筆雖然是台灣製作,但在書局或文具店都買不到,非常的高級與別緻,還可以帶去學校炫耀「偽舶來品」。過去的台灣不像現今社會物資充足,人人都能輕易出國,舶來品跟經手組裝的加工品,是非常難得的珍品。
以前的工作蠻好找,到處缺人手,就算沒工作,巷弄裡廟會或婚禮宴客後的飲料寶特瓶一個一元,我和媽媽會等到巷口流水席結束後,撿去便利商店換錢。1980-90 年代台灣工商業發達,達到「台灣錢淹腳目」,小時候覺得大家好有錢,就算巷子裡的小廟,節慶普渡就殺一條豬,還會撒下鑲著一元及五元的蘋果麵包讓信眾撿。巷口大大小小的野台歌仔戲、布袋戲、社區猜燈謎抽獎紅包,或是廟前的蚊子電影院,都令人懷念。
後續因社會風觀念轉變,許多人的學歷也唸到了大學,學校教育叫我們不迷信、不因宗教儀式而撒大錢,漸漸的三重不再是宮廟之都,巷弄的小廟鮮少有人參拜,也取消了許多傳統儀式。台灣整體也由輕工業轉重工業,現在則為服務業及商業當道,因基本薪資提高及傳統產業外移,使得客廳即工廠也跟著消失了,文具店隨手可得的便宜舶來品,樣式多到眼花撩亂,每每購買時都會憶起小時候的製作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