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明自豪地說:「那時候二輪的片租三天是五百塊,但要找我畫看板,一次要兩千塊,我比那個片租還要貴。」…
比起創作,他更致力於對看板文化的保存,不計成本的投入,同時也舉辦展覽讓民眾能夠回味、清晰那個年代的種種。
對於吃食,他沒有特別的在意,屬於怎麼便宜怎麼來,一顆饅頭就著豆漿就是他的早餐,而晚餐或宵夜是那時一碗八塊錢的泡麵。慢慢的,詹貴洪找到了「交陪」的方法,跟其他成衣廠老闆交流、取生意經。而詹貴洪也在一次次應酬中,遇見了「生命中的貴人」。
「工廠就要有工廠的樣子。」老闆之一的潘則榮大哥在一見到我們時,便說出這句話。「我本來是想說要整理,拍照也比較好看,但後來想想,為什麼要收?這就是工廠最原始的樣子。」 …
在傳承之前,銅鑼是養活他們的關鍵,是潘家一直以來生活的方式,所以潘家兄弟更注重的是產銷量,而非以手工的噱頭宣傳、販賣文化財。
記憶中國小放學時,會到鄰居家開的加工廠去尋母親,母親給了一些工錢做零用,他便會買一些臭豆腐當點心,吃完了就回到工廠陪母親工作,在成堆的衣服山裡跟其他小孩一起玩耍,偶爾興致來了便剪幾個線頭,當作打發。 …
他回憶起工廠經歷,他說:「那些回憶都變成現在我和個案的共同記憶,有時候遇到有類似工作經驗的個案,就比較能夠同理他以前的生活。」
最驚險的莫過於在高達10層樓的地方裝設冷氣,全程僅由叔公以人力拉著。父親回憶起當時種種仍心有餘悸,若叔公抓不住,他可能就會直接從十樓墜下 …
父親來臺時,恰逢出口擴張、客廳即工廠時期,除了因為家中親戚在工廠工作之機緣,得以開啟工廠「初體驗」外,也因自身機構、機械領域之專長,使其參與、感受到大時代之氛圍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