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寓一樓的小工廠
文 / 鄭信德
捷運蘆洲線三重國小站,巷子裡的一棟公寓二樓是我的家。三十幾年前我唸國小的時候,我家樓下出現了一間工廠。工廠外面放著油桶,裡面充滿了機器的聲音。工廠老闆不太整理環境,所以工廠外面的鐵窗充滿了夾雜油污的灰塵。地面和牆壁也沒有做防油的處理,所以油污從工廠裡往地面滲透到房子外。不止房子外的水泥地有油污,房子旁邊的公共樓梯間的牆壁也被油污入侵,連樓梯的台階接近地面處也都滲透著油污,整個樓梯間瀰漫著一股油味。遇到颱風淹水的時候,水淹進樓梯間,整個水面都泛著油光!
這家工廠的生意似乎不錯,整天都充滿了機器的聲音,從一大清早到深夜,噪音都不停歇。我媽媽中午休息的時候,聲音也穿過樓地板,沿著床鋪枕頭鑽入我媽媽的耳朵,對我媽媽而言真是魔音穿腦,讓她完全無法好好休息。晚上十點過後大家都要睡覺了,工廠也還是在加班。後來我們和鄰居都受不了了,就一起向工廠老闆抗議。雖然我們家附近比較大條的街道也有不少工廠,但沒有像他這樣到晚上了還在加班。畢竟巷子裡也算是住宅區,大部分都是住戶,只有一家工廠。經過大家的抗議之後,工廠老闆也有比較收斂,比較少在晚上十點後還在工作。
因為工廠地面的油污汙染和噪音污染,所以我們和工廠老闆的關係並沒有很好,就只是見到面會點個頭。最近這二三十年,台灣的工業都外移,所以樓下這間工廠的訂單應該少了很多,導致機器很少運作,噪音也就慢慢沒再傳出來了。對鄰近住戶而言,少了噪音干擾,生活品質也提升不少。雖然地面的油污汙染依然存在,樓梯間的油味也仍舊彌漫,但是日子久了也就習慣了。所以現在看到工廠老闆,已沒有像以前那麼討厭。
因這次三重社區報以三重巷弄消逝的小工廠的為投稿主題,讓我想到樓下的工廠也會在時代的洪流下消失,於是我湧起一股訪問工廠老闆的念頭,便向老闆探詢接受訪問的意願,想不到老闆很豪爽地答應我的訪問。
原來老闆曾就讀穀保家商的機工科,我當下聽到的時候,想說穀保什麼時候有這種工科呢?上網查了一下才知道,穀保家商在民國六十五年七月的時候,曾經設有機工科,不過在民國七十四年五月停辦工業類科,所以這個機工科的壽命並不長。當時他們同班的同學大概四十幾個人,其中大約二十幾人進入工廠工作,而這二十幾人當中,後來有十幾位出來創業當老闆。當時老闆就是先到同學的朋友家的工廠工作,和同學變成了同事,工作三年之後,老闆就決定出來創業。當時老闆向銀行貸款,買了五部機器,兩部新的各二十萬,三部二手的各十萬,總共花了七十萬。這五部機器的功能都是一樣的,老闆將條件設定好,將原料銅條送進機器後,出來就是銅質的螺絲。只是老闆並沒有詢問客戶這些螺絲的用途是什麼,但是老闆說銅的原料比鐵的貴很多。所以我猜想,因為銅的導電能力比鐵好,會用比較貴的銅的螺絲,應該是有導電的需求才會使用。
老闆的五部機器,就相當五條生產線。老闆說現在偶爾還有客戶下訂單,通常是量小的急件,需要在一星期之內交貨。我猜想可能就是因為量小,中國的工廠不願接單,而又需在一星期之內交貨,使用船來運輸恐怕來不及交貨,雖然銅的螺絲單價比較高,但成本還不值得使用飛機來運輸,客戶因此才會選擇在台灣下訂單。
這家算是一人工廠,只要機器的條件設定得好,就可以順利生產。而客戶來源大多是同行介紹,老闆不太需要去開發新客戶。而原料和機器的耗材,老闆偶爾會去看展覽,找尋物美價廉的物件來替換。
老闆現在算是半退休的狀態,自己就住在公寓的四樓,因為工廠的產權是自己的,又在巷子裡面,沒有店面價值,這些老舊的機器轉手可能也沒有多少錢。所以老闆就是讓工廠繼續存在著,每隔一段時間,老闆就會讓機器運轉一下,讓潤滑油潤滑機器的機件,使機器不要生鏽,維持隨時能工作的狀態。
老闆因為工廠沒有整理,比較亂,不方便讓我拍照,所以就只拍了一張工廠的外觀。工廠平時都是大門深鎖,即使有在工作大門也很少開。裡面的一盞小燈,不分日夜地都點亮著,只是並不是太亮。老闆就是想讓人知道,這個地方還是有人在進出。附近新搬來的鄰居通常不知道這是一間工廠,也沒有掛招牌。新鄰居可能覺得髒髒暗暗的外觀,屋子應該是一個廢墟,所以工廠外毫不客氣地停滿了機車和腳踏車!每次經過,總有一種繁榮後的滄桑,微微地感到心酸與不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