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汪逸嵐
我媽出身台東偏鄉,因為家貧,需要幫助家裡務農,無法好好完成學業,某天鄰居家外來訪客一句話:「要不要上台北工作?包吃包住有薪水,這是我的名片。」12歲的小少女剛國小畢業,就與姊妹及同學們興沖沖來了台北。因害怕被騙,於是姊妹們團結壯膽,一同去探個究竟。他們口中的「台北」,其實只是三重與新莊好幾百家的工廠區,是台北縣而非台北市。
工作的工廠從新莊塭仔圳廠區,之後搬到二重埔中興北街鐵皮屋。前陣子帶媽去尋找少女的往事,隨著塭仔圳都更計畫,景象已非,她的記憶就像受到猛力衝擊,瞬間模糊消散,完全不記得原先的工廠位置,但移居二重埔的鐵皮屋依舊在,紅色的旋轉梯成了當地特色,紡織工廠也變成現今的冷凍廠。
她說,以前只要攀上紅色旋轉梯,就可以到達二樓的紡織廠,外面有一道小小的隔音門,進去後只能聽到吵雜又帶著規律的機器編織聲,每台碩大的紡織機像部隊一樣排列,廠內呈現長方形的空間,非常深遠陰暗,但每台機器上方裝置spotlight,讓人能夠專心並孤獨地工作,就算妳在裡面嘶吼喧囂,人聲還是會被編織機器的聲浪給淹沒,工作的時間難以聊天,沉悶無聊,甚至還會重聽,就這樣過了十年。
工廠生活穩定,吃住無憂,宿舍六人一間,三個上下舖,公共衛浴。清一色的都是十幾到二十歲的少女,住起來很方便,也不需要扭捏害臊。放假時常去新莊老街或三重天台逛逛街、看看電影、分享美妝和漂亮的衣裳資訊,與姊妹們嘻笑出遊,活得跟仙女一般,再拍個相親照好讓家人安排歸宿。但聽說廠內有些女孩來台北之後,投奔自由,過著較開放的生活,會交男朋友也懂得約會。
時間一晃就到了23歲,李小妹成了李小姐,她從沒換過工作,姊妹們也是。可能是家族同儕間的相互支持,也可能只是「單純」。有經濟能力後,再把台東的爸爸媽媽接來三重五華街居住。過去的社會,女孩子終究要嫁人。聽說二重埔雜貨店在找媳婦,不如就試試看吧?後續姊妹也因為適婚年齡,紛紛投入鄰近的家庭而離開職場,最終大家都定居在「台北」。
婚後一年馬上懷孕生子,在傳統家庭裡,被迫離職照顧家庭與兒女,李小姐成了汪太太,揮別了花樣年華又黯然的工廠工作,手中的織布機梭換成了鍋碗瓢盆、織線變成了柴米油鹽,二重埔工廠的寄居也轉換至三重埔的公寓定居,我媽已經40年沒有工作了。我問媽媽:「你會懷念上班的日子嗎?」她回答:「不會,也早就不記得了 …」生活的繁瑣使得那段工廠記憶,隨著歲月一併沖入時光的洪流。
李小姐的相親照
李小姐的相親照 - 2
李小姐嫁入汪家,成為汪太太
汪太太成為汪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