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埔報報v5
「工廠就要有工廠的樣子。」老闆之一的潘則榮大哥在一見到我們時,便說出這句話。「我本來是想說要整理,拍照也比較好看,但後來想想,為什麼要收?這就是工廠最原始的樣子。」 …
在傳承之前,銅鑼是養活他們的關鍵,是潘家一直以來生活的方式,所以潘家兄弟更注重的是產銷量,而非以手工的噱頭宣傳、販賣文化財。
記憶中國小放學時,會到鄰居家開的加工廠去尋母親,母親給了一些工錢做零用,他便會買一些臭豆腐當點心,吃完了就回到工廠陪母親工作,在成堆的衣服山裡跟其他小孩一起玩耍,偶爾興致來了便剪幾個線頭,當作打發。 …
他回憶起工廠經歷,他說:「那些回憶都變成現在我和個案的共同記憶,有時候遇到有類似工作經驗的個案,就比較能夠同理他以前的生活。」
我媽出身台東偏鄉,因為家貧,需要幫助家裡務農,無法好好完成學業,某天鄰居家外來訪客一句話:「要不要上台北工作?包吃包住有薪水,這是我的名片。」12歲的小少女剛國小畢業,就與姊妹及同學們興沖沖來了台北。因害怕被騙,於是姊妹們團結壯膽,一同去探個究竟。他們口中的「台北」,其實只是三重與新莊好幾百家的工廠區,是台北縣而非台北市。
這家工廠的生意似乎不錯,整天都充滿了機器的聲音,從一大清早到深夜,噪音都不停歇。我媽媽中午休息的時候,聲音也穿過樓地板,沿著床鋪枕頭鑽入我媽媽的耳朵,對我媽媽而言真是魔音穿腦,讓她完全無法好好休息。晚上十點過後大家都要睡覺了,工廠也還是在加班。後來我們和鄰居都受不了了,就一起向工廠老闆抗議。雖然我們家附近比較大條的街道也有不少工廠,但沒有像他這樣到晚上了還在加班。畢竟巷子裡也算是住宅區,大部分都是住戶,只有一家工廠。經過大家的抗議之後,工廠老闆也有比較收斂,比較少在晚上十點後還在工作。
據父親回憶,甫至三重居住所見:「客廳即工廠的年代,三重很多家庭工廠都設置在住宅區一樓,雖然現仍存在,但已漸漸快消失了。」為求學來台北生活的父親亦不免俗的在幾間工廠打過工、賺些外快。父親列舉的公司,舉凡蘋果牌成衣、惠亞、昆盈等公司,都是他來三重工作的經驗,每當提及時,總不忘與子女們分享那些往事,甚是有趣。
感謝本次作者群:邱胤翔、劉任翔、林語柔、鄭信德、汪逸嵐 (隨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