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近年來變遷快速,工廠逐漸被辦公大樓取代、空地築起高級住宅、老牌電影院歇業,兒時熟悉的景物竟隨著年齡增長而陌生了起來,每當與親朋好友談起孩提時的趣聞點滴,彷彿走入那深不見底的時光隧道中,往昔的生活場景如同跑馬燈般一幕幕地閃過眼前。
父親看著新聞,就聊起了以前的事。以前的三重不像現在這麼繁榮,在還有許多農地的年代,我們家是有著紅瓦片斜屋頂的紅磚造平房,房子的旁邊有著一小塊長方形的農地,靠近馬路的一邊種著蔬菜,後面則是蓋了一個有屋頂的小豬圈,小豬圈還有一個小閣樓,也是養豬的地方,這裡主要是養小豬。而平房的後面也是豬圈,等小豬圈的小豬長大後,就趕到平房後面的豬圈,繼續養大。當年葛樂理颱風的時候,水淹到一層樓高,我們的豬差點滅頂,所幸我們的鄰居閩台皮鞋廠的老闆人很好,讓我們將豬趕到他們工廠的二樓躲淹水,才逃過一劫。
而消失的不只是攤車還有柑仔店,以前在那總能找到爸媽時代的小點心,雖然大多不健康,但卻是小朋友滿足的來源,我還記得那時一款口紅糖,同學爭相買來邊吃糖邊學大人塗口紅,一支糖果風靡同學間許久。柑仔店的建築也是很有味道,是融合日式和戰後建築風格的老厝,屋前還有棵大樹,很有懷舊氛圍。隨著時代的變遷柑仔店紛紛收掉,許多老屋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都更後新建案的出現,有些則是外牆拉皮後成為飲料店或是連鎖商店。記憶中的開心園地只剩下在腦海裡。
母親之所以會常常講愛鳳織造廠的事,是因為母親有幾位認識超過五十幾年的老朋友,他們以前都是愛鳳的同事。母親之所以會在愛鳳工作,是因為當時愛鳳包裝部的主管,去找外公修皮鞋,引薦母親去愛鳳工作。
以往有十多、二十年不太吃鴨肉,緣為常由景美木栅路經三重埔環河路堤旁返家,昔時一路是歷時悠久的違章建築鐵皮木造聚落,包含計程車司機俱樂部、豆干服務厝、老朽不為人知的眷村、獨立宮廟還有一處大養鴨池,燈光昏暗、雜亂無章、乏人管理多年致龍蛇雜處,城市邊陲之際也是邊緣求生之處,深夜返家總是聞到五味雜陳,無以名狀之味,伴隨淒風苦雨的記憶,因而自此每遇鴨肉則遠之……
聽母親說,捷運站這塊土地原本和三重國小相連的時候,三重國小裡面也是有水圳的,而且還有小橋。當時我的舅舅不是三重國小的學生,卻跟他的朋友一起進去玩,結果他不小心跌落水圳,全身濕透,因為怕回家被罵,就不敢回家,後來回到家果然被修理了一頓。可惜在我唸三重國小的時候,水圳已經加蓋,仁愛街也已經開闢,捷運站的土地和三重國小已經分開,讓我無緣見到學校裡面有水圳的畫面。
搭上前往台北的慢車,腦中的思緒帶我回到高中那一個屬於我的青春時代。當初懵懵懂懂的我,被父母送進大家戲稱「監獄」的格致中學,因為外觀有著紅色瓦礫且具年代感,每間教室的對外窗戶位於最上層,整棟建築高聳直立於三角馬路上,整體開放的對外出口也只有大門一個,父母如須緊急接送孩子回家,僅能透過守衛玻璃窗以及對講機對答。加上舊制度尚未改變,髮禁以及操寫課文的規矩依舊存在,彷彿生活在一成不變的體制上,久而久之就被別人戲稱為「監獄」,當然對於這個稱號,我不以為然。
少了做生意的喧騰,多了時間漫慢優遊,黄昏走堤防運動,不經意漫步台北橋,仰望紅透半邊天,路過好奇駐足觀看,層次不一的火燒雲,帶出好長好長一條層次分明彩帶。如模特兒在天空幻化羽衣,時而火红、粉紅。上下或左右偶有片片烏雲游移,不遠處,又飄來雪白雲朶清明磊落,擾擾嚷嚷中,各自撿拾人生碎片,台北橋上望遠求近,有佛照耀,黄昏離黎明很近。
「唧~唧~唧~」蟬聲的出現意味著進入酷熱的夏季,每一年的夏季總是越來越高溫,今年也不例外。座落在學校校門正對面是一家紅色招牌的早餐店,因為離自己就讀的國小近,從小就時常光顧這家店。從早餐店透明玻璃窗看過去,可以看到接送小孩的家長,看著小學生背起書包,依依不捨的與父母告別,心思緒不免回到那年夏天。國小的那年夏天,看似平平凡凡的小學生活,卻對我來說影響深遠。
三和路是三重很重要的一條路,從「三」重埔延伸到「和」尚洲─也就是現在的蘆洲,各取一個字,就成了「三」「和」路。日據時代,三重埔有載貨鐵軌,一條在重新路上往新莊延伸;另一條在三和路通往蘆洲,兩條鐵軌就匯聚在臺北橋頭處。
當時,一大早,叮咚叮咚的打鐵聲叫醒居民,亭仔腳掛著各式各樣的農具,專門幫人磨剪刀、鐮刀的「鉸刀興仔」,在土地公廟旁還有一個店面。路上可見人力推車穿梭,運送貨物。後來變成車聲隆隆的主要幹道,民國75年,一座親民、便民的天橋橫跨三和路,安全的護送民眾穿越馬路。
竹圍仔老家離河邊很近,幸運地在二重疏洪道增建的時候躲過一劫,沒有被迫搬遷及移除。竹圍仔開發較晚,至民國70-80幾年,仍被地方政府認定為落後的區域,早期還存有賭博和吸毒的惡習,龍蛇雜處,大部分都是在地人,存有許多古厝,但現今已拆除改建新大樓,成為「二重埔市地重劃區」,由於汪家古厝產權太複雜,仍隱藏在三重新建案的巷子裡,長年漏水及殘破不堪……
本人世居三重埔,家父受過日本教育,聰明睿智,功課一級棒為全校榜首,是一位很優秀的人才,母親來自彰化縣二林鎮大戶人家,受過良好教育,為人師表嫁給父親,孕育了我們五個兄弟姊妹,在家相夫教子,父親是新海農田水利會職員,童年的我家庭小康,過著純樸快樂的日子,但…好景不常,父親英年早逝,母親靠著娘家接濟辛苦的將我們撫養長大,而我則半工半讀完成學業,出了社會工作直到適婚年齡母親催婚,相親結婚。
感謝本次作者群:李玉花、邱胤翔、鄭信德、王昱凱、楊鈞筌、汪逸嵐、麗如月、林美淑、林威辰(隨意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