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林語柔
步入婚姻的20歲少女
張于芳是土生土長的三重人,在三重出生、就學、工作。她在20年華遇見林爸爸。像是愛麗絲不小心步入「仙境」一樣,滿懷少女情懷的年紀就結了婚,且對方還出身傳統大家庭。少女升格為少婦,除了公婆以外,先生的兩位弟弟、弟媳及妹妹同住。身為長嫂的她,儘管覺得壓力甚大,但在當時的社會風氣大家都依樣,於是她咬牙一撐、懵懂傻做,就撐到三位孩子出生,長大成人。
從傳統市場看見三重人情味
那時還沒有所謂的超級市場或大賣場,于芳平常料理所需的魚菜肉、柴米油鹽,都是跑去傳統市場購買。傳統市場就像是哆啦A夢的百寶袋,要什麼有什麼,而且大多是當天的新鮮食材、價格實惠,于芳覺得逛傳統市場,好比逛百貨公司一般愉快,天天去傳統市場報到。
「不會煮飯,就先從買菜開始。」剛嫁進夫家的她,完全不會料理食材,烹調方式也都不懂。在傳統市場買菜時,會詢問店家這種菜要怎麼煮、這塊肉的部位要怎麼烹調,而店家也會細心回答她的提問。于芳說,一開始煮絲瓜時還會挖籽、炒茄子時還會削皮,淨做些白費的功夫。但是經過與店家老闆娘的教導,漸漸知道食材的正確煮法。甚至還知道肉要捶才會嫩、抹太白粉與蛋汁才會軟。
于芳最常去的市場是「聯邦市場」,現在已經撤掉並作為公園使用。聯邦市場是鐵皮屋構築而成,夏天經太陽照射會十分炎熱,為了不讓肉類因高溫曝曬而失去新鮮,她會在一大早6、7點的時候,騎腳踏車去跟肉攤買肉。她也會跟一家經常光顧的蔬菜攤買菜要蔥,而店家也會大方地多給幾把。被婆婆得知之後,婆婆也覺得這舉動十分可愛。
聯邦市場撤掉後,因為要順便接送小孩去上學,于芳就轉去力行市場採買。也因為國小同學住大同南路市場,不時地會去那邊逛逛、買衣服。偶爾也會去中央市場看看有無「新菜色」。三重的傳統市場遍地開花,彷彿每一處都能發現寶藏。
家庭主婦兼家庭代工的日子
因當時家裡經營的電子遊樂器逐漸沒落,林爸爸的身體也不太好,就把店面收起來。于芳決定在住家附近找家庭代工,可以兼顧主婦日常也能支應家裡部分開銷。以前三重有很多家庭代工,都隱藏於住宅區內。于芳一共從事了三份手工,每份都將近四年之久。
第一個從事的家庭代工是筆的組合,零件細小,裝箱之後因數量多而笨重,還好發貨處鄰近家裡,只須走幾步路就能把貨物搬上來。小孩看見媽媽在忙,也會幫忙做、配合交貨趕工。于芳的個性不會拖拖拉拉,都會如期做完交貨,因此老闆娘對她的印象很好。當時于芳的母親生病,老闆娘也好心的讓她暫停工作,專心照顧母親。
第二個是貼鑽業,老闆是個慈眉善目的人,但後來公司牽移到樹林。于芳說有些精細的手工作業,因為自己表現良好,受到老闆賞識,即使公司已不在三重,老闆還會特地開車載零件給在三重的于芳,等她做好後,老闆再開車將成品載回公司。
第三個是電腦零件,是于芳的女兒在三重粉專看到有人貼徵人啟事,便推薦她去詢問,「這也是讓我最難忘的工作。」于芳飽含思念的說著。這間公司的老闆、老闆娘都很貼心、不厭其煩地幫她載貨,讓于芳感受到像家人一般的關懷。公司知道她的工作量,不催促也從不批評她的工作成品。那期間,她的兒子恰好逢娶妻生子的階段,于芳要張羅大小事,不時向公司暫停工作,公司也很配合于芳的時間,讓她專心家庭事務。但從這時開始,她的工作量持續減少,也因為適逢疫情,公司的訂單也一蹶不振。在萬分不捨的情形下,老闆決定結束20幾年的家庭代工,而于芳也就結束了主婦兼代工的日常。
于芳說,以前家庭代工在三重很好找,但因為許多住家的樓層沒電梯、不好搬運,導致招攬不到人手;且公司多半是接大陸的訂單,疫情之後訂單漸漸減少。她認為家庭代工也是夕陽產業,有電腦化的機器運作,很少需要人工把零件搬回家組裝的情況了。漸漸地,在三重也很難找到家庭代工。以前在做家庭代工時,因為是在做完家事的閒暇才做,常感到疲累,會做到打瞌睡。有時工作壓力大,甚至會跟家人生悶氣。但覺得有錢賺,再辛苦也都甘之如飴,這是很現實的生活。于芳也很慶幸自己遇到的三間公司,都非常有人情味,也通情達理,要不是因為三家都已歇業,不然她仍然很樂意繼續為他們做事。
見證三重的轉變
三重是于芳住了三重半個世紀之處,可說一生都在三重度過。身為三重人,看到三重目前的繁華,讓于芳覺得身為三重人值得驕傲。于芳已邁中年,一直在調適不同階段的挑戰,公公與母親的相繼離世、小孩娶妻生子,很平凡的經歷一般婦女的生命歷程。「而三重陪伴了我經歷的每個階段。每件大大小小的事都在三重發生,好像三重孕育了我、也孕育了我的三個孩子。」于芳在最後,眼神看向遠方若有所思的說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