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任翔
在三重出生的鄭信德,從小生活在介壽路附近,從建國幼兒園、三重國小及讀到光榮國中,幾乎沒有離開過介壽路。在國小到國中期間,鄭信德剛好經歷政府推廣「家庭即工廠」政策,他陳述:記憶中國小放學時,會到鄰居家開的加工廠去找母親,母親會給他一些工錢做零用,他便會買臭豆腐當點心,吃完了就回到工廠陪母親工作,在成堆的衣服山裡跟其他小孩一起玩耍,偶爾興致來了便剪幾個線頭,打發時間。
而三重早期的廟宇活動,鄭信德回憶道:「父親當年非常喜歡看廟會,我就跟著父親一同到廟會閒逛。」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廟會的聚焦看點─乩童,在被利器劃傷、刺穿身體後,「退駕」後看上去安然無恙,讓鄭信德感到不可思議。除了廟會,小時候有一次跟同學前往福德南路,看那時流行的工地秀,只不過別有企圖的他,心裡想的不是穿著清涼的歌手,而是建商於現場發送的小禮物。
考上淡江大學的鄭信德,為了增廣見聞及累積工作經驗,每年暑假都會到不同地方打工,金屬加工廠、工程顧問公司及麥當勞等等,他都工讀過。鄭信德工作過的金屬加工廠,位於三和國中捷運站附近,從事的是無塵室的高架地板作業,工廠本身除了地板的製出,亦有施工作業的業務,鄭信德從事的便是後者。
大學畢業後,徵召入伍。身為甜食控的他在當兵時,只要一放假便會買巧克力蛋糕來吃,他便興起退伍後去學做蛋糕的想法,後來真的實踐,只是到了食品廠裡,學習的卻是如何做麵包。吐司、牛角麵包的做法,他記得最清楚,因為兩者都用了大量的食用油,讓他驚訝平時吃的麵包竟是如此高熱量。後來在上班期間,常常看見師傅的手臂觸碰到高溫而燙傷,便離開了食品廠。
離開食品廠後,在大學修過化學專業的鄭信德,選擇了軟性電路板工廠做為第二份工作,主要負責的是化驗電路板上的原物料品質,過程中必須接觸大量化學藥劑,刺鼻的化學藥劑讓他感到呼吸困難,也佩服在產線待了許久的同事。在一次取樣中,鄭信德不小心吸入由氫氧化鈉產生的高溫蒸氣,造成肺部損傷,在經過防癆協會的專業師治療一段時間後,才逐漸康復,但也在肺部內留下結痂小點,每每健康檢查時,就會被醫師詢問,成了另類的生命印記。
經歷工傷的鄭信德並沒有離開工廠,而是一直到2008年金融海嘯,不幸被公司裁員。而後,他跨足進入了長照領域,一開始是擔任復康巴士司機。2016年起,鄭信德成為長照2.0第一線的工作人員,時至今日,他回憶起工廠經歷,「那些職傷變成我和個案的共同記憶。有時遇到類似工作經驗的個案,就比較能同理他的遭遇。」
對於三重的工廠與產業,鄭信德抱持正面的看法:「工廠提供了很多就業機會,有這些機會,就會吸引人來三重,三重就得以繼續發展,持續變得熱鬧。」但他也提到,一些工廠會排放廢水造成汙染。他舉曾經的工作做為例子:「雖然有廢水處理,但因為法規的標準不高,處理後的廢水如果深入去化驗,對環境還是很毒。」他期望三重的工業繼續發展下去,也希冀政府能夠修法,將環保法規相關標準提高,讓大家有薪餉的同時,也擁有一個相對移居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