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隱形的天橋〉 麗如月(王麗娟)
從臺北大橋下來右轉,進入三重,那一條路叫做福德北路,是因為台北橋架高,延長後新闢的道路。真正的三和路一段,躲進了小巷子裡。
三和路是三重很重要的一條路,從「三」重埔延伸到「和」尚洲─也就是現在的蘆洲,各取一個字,就成了「三」「和」路。日據時代,三重埔有載貨鐵軌,一條在重新路上往新莊延伸;另一條在三和路通往蘆洲,兩條鐵軌就匯聚在臺北橋頭處。
當時,一大早,叮咚叮咚的打鐵聲叫醒居民,亭仔腳掛著各式各樣的農具,專門幫人磨剪刀、鐮刀的「鉸刀興仔」,在土地公廟旁還有一個店面。路上可見人力推車穿梭,運送貨物。後來變成車聲隆隆的主要幹道,民國75年,一座親民、便民的天橋橫跨三和路,安全的護送民眾穿越馬路。
三重有很多道路不是中規中矩的交會成十字路口,有的像「ㄚ」,有的是變型的「ㄨ」,也有五條街交錯的路口,好幾個紅綠燈號誌並列著,讓人分不清哪一座綠燈亮了,才可以過馬路。
我一個人出門,會直接穿過三和路,帶著小孩時,為了安全起見,就乖乖走上天橋過馬路。靠進三重國小的這頭,沿著幾個階梯就可走上去;對面那頭的天橋下,腹地小,除了墩柱,在轉折的階梯下還有賣水煎包的攤子,經常排長龍等候,於是,人行道變得更加窄仄、凌亂,得轉三個彎,才能順利走上天橋。
印象中,台北市的天橋總是四平八穩的立在街道上,慶典時,國旗飄飄;選舉時,旗幟在風中啪搭啪搭與車聲較勁。也有人把小皮箱擺在木架上,跟路過的人兜售小飾品,或賣入場券,或發傳單,天橋上,甚至魔術師也來軋一腳。而三和路的天橋顯得瘦小,兩人錯身時得小心翼翼,免得觸碰到對方。天橋除了讓路人臨時避雨,也成了街友的避風港。
導護志工掛上臂章,哨聲一響,舉著指揮棒,像搭起一座臨時便橋,護送活蹦亂跳的孩童安全的過馬路。鮮少有人會再費力爬上天橋,小朋友不再嘻嘻哈哈的穿過,天橋變得好寂寞。
一對老夫婦坐在天橋的階梯上休息,我詢問是否需要幫忙,老婦人說,車子不看紅綠燈指揮,橫衝直撞,走馬路很危險;上下天橋的階梯,關節又使不上力。羨慕起不遠處的龍門路底,設置電梯,「咻」直接把人或腳踏車送到橋上,很方便哪!
經過半年的評估,當然不是像其他天橋那樣,增設電梯,而是面對拆除的命運。
天橋靜靜地佇立在三重國小旁,聽著上下課的鐘聲,聽著小朋友的嬉鬧聲;在小葉欖仁的陪伴下,在車聲隆隆中,度過23年的晨昏。就在2020年8月21日的雨夜裡,施工人員不畏颱風巴威來襲,快速拆除天橋,我才知道這座天橋也有名字,就叫「三重國小陸橋」。
我喜歡在城市裡拍照,記錄生活軌跡。天橋曾經是我生活中很重要的座標,未拆除前,特地拍下天橋的身影,當作紀念。
天橋拆除,三和路彷彿拉直了,也拉長了,雖然天際線變得更加遼闊,一時之間,仍然不能適應。
女兒從高雄北上,下了三重交流道左轉,她告訴孫子,看到天橋再左轉,外婆家就到了。橋呢?怎麼不見了?少了天橋這個明確的座標,那一夜,女兒竟然迷路了。
坐捷運回到三重,打電話跟和老公相約在天橋下會合,一起去三和市場買菜或去附近用餐。天橋雖然被消失了,還是隱形的參與在我們的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