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佑宮外永安堡媽祖字樣,攝/邱胤翔
三重區力行路地下道旁矗立一座巍峨氣派之廟宇,白天在陽光照耀下光彩奪目,晚上在與燈光相互映襯下更顯金碧輝煌,匾額上「聖佑宮」、「天上聖母」、「凌霄寶殿」等大字令熙來攘往的過客頗具印象,甚至忍不住駐足拍攝!
聖佑宮外牆上有斗大「永安堡媽祖」五字,可知其為媽祖信仰外,亦可知其源於三重地區永安堡下竹圍庄所供奉之媽祖,其自清道光年間由中國大陸渡海來臺已逾180餘年,堪稱三重老牌之媽祖神尊,然而,其歷經清、日治到戰後等數百年間可謂流連輾轉,最終才定於現址。
巍峨壯麗聖佑宮全景,攝/邱胤翔
清代以來由於中國東南沿海一帶先後歷經戰亂、人口飽和、海盜侵襲,使得沿海居民不得不另尋他處謀生,彼時,一海之隔的臺灣地大物博、尚未廣為開墾,便成為移居的選項之一,甚至有「台灣錢淹腳目」之說法,使得漢人不畏「九死三生一回頭」之風險闖過海象凶險的黑水溝「臺灣海峽」來台謀生。
漢人傳統信仰中將媽祖視為海上守護神,沿海地帶、漁業、水上工作者等廣為供奉之,當先民渡海來臺對凶險路途充滿未知,往往會將原鄉之神祇帶在身邊以祈求庇佑、安定心神,當先民最終順利抵達目的地後便持續供奉之,隨著時間日久,信眾愈多,逐漸地形成一祭祀圈。
「三重埔」之「埔」為河岸沙洲平原,三重即為第三個河岸沙洲平原,據文獻記載,三重於清雍正時期已有開墾紀錄,然而,有規模之開墾則始於乾隆時期,彼時,鄰近的新莊由於開墾趨近飽和,多餘的人口由頭重(頭前)依序往二重埔、三重埔開墾發展。
聖佑宮內所供奉之媽祖神尊亦於清道光年間(1821~1850)至三重,由永安堡下竹圍庄民共同招會,每年輪值祭典而發起。
聖佑宮大殿門(遠景)一覽,攝/邱胤翔
滿清政府於1895年甲午戰爭戰敗後將臺灣、澎湖割讓給日本,開啟了臺、彭將近50年的日治時期(1895~1945),日治前、中期基本上對地方宗教信仰無特別施壓與干涉,直至1937年侵華戰役爆發才改變一往之態度,為使殖民地之人民效忠於是有了「皇民化運動」推動,其中,「寺廟昇天」、「正廳改善運動」對漢人傳統宗教影響甚大。
彼時日本政府強迫民眾將平時祭祀之神像、畫像、神祖牌等蒐集並集中焚燒,另外推動家家戶戶奉祀日本天照大神、神宮大麻等神祇,企圖使殖民地者透過信仰進而對殖民母國產生認同與忠誠。
永安堡媽祖神尊亦於此時被下令被移往三重另處廟宇太璞宮,然而,因聖母顯靈指示,故信眾另重塑一媽祖金身披掛就神袍移往太璞宮,原先之神尊由庄民私下移轉並祭祀之。
二戰末期,日軍漸不堪負荷,繼之,盟軍開始針對臺灣本島各處軍事設施、基礎設施頻頻轟炸,與重點轟炸區域的大城市臺北市僅一河之隔的三重不免遭受戰火波及,人心惶惶,於是祈求聖母保佑,彼時,聖母顯靈,分別於神案八仙桌、神桌背面顯現「浮字」,經信眾拓印並貼置住宅門上皆能幸免於難。
聖佑宮大殿門一覽,攝/邱胤翔
戰後,庄民至太璞宮迎回二媽神尊,因感念其恩德與庇護,籌辦叩謝上蒼聖母恩惠,議定每六年舉辦謝平安福建醮(已取消),此外,每年亦有進香活動,前往各地聖母廟進行交流,1988年4月更由79歲的管理委員會副主委黃進通率團至湄洲祖廟謁祖,迎回一神尊回廟坐鎮。
1977年,庄民與信徒感念聖母庇佑,因此籌備募款,於三重區力行路二段136巷14號立宮,命名為聖佑宮,分別於一樓奉祀媽祖、二樓奉祀觀世音菩薩,而後因土地地目變更為工業區,繼之,信徒日增,腹地漸感不足,在聖母指示不出庄下,該廟委員會決議募款,並於1981年後陸續購入庄內永福街269號土地進行重建,直至2001收購完畢興築之。廟體外觀大致完工後,便是今日我們行經力行路地下道等交通要道一帶所見三層樓之壯觀廟宇,不論白天、晚上皆各有風采。
參考資料: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編,《戀戀三重埔系列四三重舊地名探索》(新北:新北市政府,2010)。
台北縣三重市公所編,《戀戀三重埔系列七三重寺廟文史》(新北市:新北市三重區公所,2017)。
中央社電,《中央日報》〈中美機群空襲台灣新竹機場轟炸實錄〉1943年11月28日
中央社電,《中央日報》〈台灣空襲〉1945年5月21日。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