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編:顏艾琳 老師
合作單位:三重東區圖書館「人人三重」寫作班
文化部/國立新竹生活美學館─推動社區營造及村落文化補助
巷弄裡還有許多的工廠聚落、小工廠及家庭工廠,以塑膠射出、螺絲、鑄模、點焊、電鍍、車床等半製成品的工業零件,在產業代工及家庭代工的努力下,創造了50至80年代的經濟奇蹟
…
如今三重的「多元、多變、多傳奇」奠基於時代演變下,因不同族群的融合而創造出了豐富多元的歷史面貌,而都市更新改善了市容景觀,街道變得整齊乾淨,甚至於2020年起,新北市市長侯友宜計劃將未來新北市的第二行政中心設於三重區。
近年來先嗇宮為保持神農祭祀的盛典,從傳統的吃拜拜轉型成為神農文化祭。由一天的吃拜拜,轉變成約一週的相關宗教文化的活動,除了原有的神農祭典法會、遶境祈福外,另有舉辦路跑、中醫義診、中藥材展示、民俗傳藝表演等各式文化活動。
「墨有沒有用心做,都會反映在成品上。你看,像這個墨沒有翻就會彎曲。」進到工廠內,俊天師傅笑說,做墨就像顧小孩一樣,從調配原料到陰乾包裝,每個過程都不可馬虎。製墨的過程不外乎六個步驟:煮、輾、槌、揉、塑、置,看似簡單的六個過程,都藏著深奧的學問。
北漂久了,台北成為我的家,且已邁入一甲子,人定了,飄搖也下定錨,從前砍一折、兩折的零頭,已經無法讓我開心。年紀大了,不想喊價、殺價、就愛支持不二價。偶爾在市集,遇見喊價殺價為樂的婦女,我也會陪她們過幾招,再佯裝輸了,讓她們賺點零頭,喜孜孜離去。也許當年,也有人故意輸了給我這個北漂的女孩。
這些在Googl 地圖上無法見得的小工廠,撐起了台灣經濟,台灣轉型的路上他們沒有跟上:有的工廠還用3.5寸磁碟片儲存繡花稿,有的工廠仍用紅色佈告紙張貼徵人。時代變遷,他們以一種以不變應外變的專業代工態度,與三四十年來累積的精湛手藝,在逐漸萎縮的市場裡求生存。
曾先生提到有些製鞋小工廠就設置在一般老舊住宅內,三重仍保有著台灣過去巷弄街坊小工廠林立、家庭即工廠的景象。老師傅平均要花3.5年才能熟悉各段的製作技藝,其實林果良品目前並沒有特別培訓製鞋師傅,只有將製鞋的刻板印象扭轉
現今皮革手工製鞋已看不出與三重的連結,但根據戀戀三重埔系列書籍提到:「光復後,製革工廠紛紛設立,三重市的製革業發達,尤其是台北地區主要產地……當時台北縣共有十三家皮革廠,光是三重的皮革廠就佔了九家……」
那年颱風又來,風大雨大加上石門水庫洩洪,水深差三階梯就上二樓,孩子坐在陽台踼水,滑得笑聲綿綿,大人煩惱沒水沒電,無法抽地下水,只能至樓頂接雨水洗衣煮飯,巷口的圳溝把水吃飽吃滿,道路如溪流。儲糧用盡,雜貨店的民生用品也被大家搬光,有錢買不到東西……
70時年代常聽人説--三重埔大學--這個文雅又好聽的三重埔大學,其實在美美新村、終站就看得到的大肥池,專門提供種植疏果、秀英花、黄枝花、茉莉花極具三重經濟價值的香花有機肥料……
農業時期的秀英花,被寫進了詩、編成了歌、念成了謠、浸入了茶、造成了香水,如此多元而浪漫的產業!可惜三重轉型為工業區,隨著台灣錢淹腳目,環境汙染也淹沒了秀英花,老一輩的記憶出現了世代斷層,再也沒有人見過秀英花的容貌。
起先我們在三光國小(當時為三重社大校區)屋頂剪枝阡插種植,在第一支花苞露出綻開時,全社大的員工歡欣鼓舞,冒雨趴在地上嗅聞秀英花的香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