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全宮一覽,攝/邱胤翔
碧華公園龍泉宮一帶於清乾隆年間至戰後的百年間為分子尾公墓,鄰近的溪尾、分子尾地區為甘蔗、柑橘種植地,直至戰後工業發展、都市規劃等才一改田野遍布、圳溝交錯之景象。
今日之龍泉宮鄰近碧華寺、碧華布街、地方商圈等人潮聚集地,附近亦有校園、大型購物商場、重劃區等住宅區,可謂熱鬧非常呢!
龍全宮水流公辦公室&碧華寺和樂社辦公室
攝/邱胤翔
自清乾隆年間開始,漢人由新莊頭前、二重埔、三重埔依序闢築屋宇、田園,使三重之開闢逐漸有了規模,彼時龍泉宮一帶的溪尾、分子尾地區除了興植甘蔗、柑橘外,亦有一「分子尾公墓」以埋葬逝者,日治時期因該處位置已滿,政府因而下令禁止再葬於此,而後,1980年代因都市計畫擬定該處為公園用地之緣故,始整頓之,然而,該墓園歷經數百年之久,不免有無主孤墳、屍骸不知其身分亦無人認領,於是,地方善心人士楊金榜捐獻台幣一百萬元於原處興建納骨塔來供奉、祭祀這些篳路藍縷支開臺先輩。
隨著納骨塔興修完畢,除了整頓、安放先前之無名屍骨外,三重市公所亦提供納骨塔之塔位予低收入戶無力安葬之逝世者安放,每年清明節之際市公所皆會依俗進行統一祭拜。
龍全宮正面,攝/邱胤翔
關於水流公之傳說亦有數種,通常為神像、無名屍等隨水漂流被地方民眾打撈起安葬或安奉之,每逢佳節皆會準備牲果、佳餚祭祀,以祈求庇佑,久而久之,便衍生出水流公或有應公之信仰,女性則稱為「水流媽」。水流公媽之信仰通常在離島、靠河海處較為常見,而三重龍泉宮便為水流公信仰之廟宇。
根據相關傳說,龍全寺之水流公為某次颱風過後隨水而漂至該處之神像,因有求必應,地方人士為感懷其之靈驗,集資籌建寺廟供奉之,隨著其靈驗與知名度大漲,在大家樂、六合彩盛行之年代,各處信眾紛紛蜂擁於此,祈求能抱得大獎歸。
由碧華公園拍攝龍全宮之面貌,攝/邱胤翔
1980年代台灣經濟起飛,整體大環境呈現蓬勃發展之榮景,由於彼時股票市場較不盛行,不少人為求快速致富而將其資本投入大家樂、六合彩來「碰運氣」以求一夕間能發家致富,而有應公、水流公之靈驗更使不少人開獎前必須來此參拜,從該時期之報導中可以觀察到諸多有趣之現象,例如信徒載運金銀紙錢來此祭拜、廟前充斥販售彩票之吆喝聲以及在此聚集熱烈討論之群眾等等,可說熱鬧非常。
雖然其信仰之靈驗,但一家歡樂一家愁,在人人虔誠祭祀下仍有許多人因多次「槓龜」而傾家蕩產,甚至也有聽聞別處因「槓龜」心生不滿而對廟宇縱火、破壞神像之極端行徑。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