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係文人盧肇璋所撰《詠三重市》,我們可以從詩作中發現三、蘆的形貌及環境樣態,盧以靈龜與金花借指三重與蘆洲,提及三、蘆屢受水患之禍困擾,時至今日因疏洪道建置有所改善。在歷史脈絡下,三、蘆地區在日治與光復初期同屬「鷺洲庄」、「鷺洲鄉」轄下,直至1947年分治為三重鎮和蘆洲鄉,雖說三蘆分治,但地緣關係、產業發展與交通等各層面,至今日亦是密不可分,因此建構和探討三重文史須擴及蘆洲地區之整體,方能使其趨於完整。
三重埔,位於淡水河西岸、台北盆地中央,自早年開發順序進行命名,三重為第三階段開闢的土地(依序為頭重埔、二重埔、三重埔),「埔」為河邊沙洲之意,,而與其同名且有異曲同工之妙的,有新竹縣三重埔及南港區三重埔,但今日以新北市三重埔最為人知曉。根據研究及相關文獻,早有先住民武朥灣社在此遊獵生活而留存的文字史料,可追溯至清乾隆10年(1745),漢人自新莊前來二重埔開闢,隨著漢人的移入與開墾,武朥灣社住民便選擇遷往他處或逐漸同化,漢人與先住民間的互動,不論是衝突、協商、買賣、通婚,甚至開發,都是有趣且值得探討的議題。
三重今日雖發展繁榮、人聲鼎沸,但其早期卻非移民之首選,三重河岸為凸岸地形,不利河港興建,多以小渡頭進行貨運吞吐,當鄰近的新莊、艋舺、大稻埕漸次興起、繁榮時,三重仍為傳統農村。三重的農產品透過較小渡口運送至具大港口的城鎮,供應鄰近城鎮或出海外銷,因此在發展上較為緩慢。直至日治末、戰後初期開始出現零星工業進駐,但仍維持傳統農村樣貌。農業時期的三重亦有許多產業值得研討。因開港通商、洋行興起,大稻埕成為茶葉集散出口重點區,鄰近此地的三重引進香花作物,配合茶葉外銷製成花茶,盛極一時。有梔子花園之稱的長泰、滿布秀英花的三蘆淡水河岸,以及擁有廣大茉莉花田的溪尾,我們也可以看到連雅堂《稻江冶春竹枝詞廿四首》
便是形容當時三重香花的盛況。此外,不少地名如:中興、五穀王、大有、田心仔、過圳、菜寮、竹圍等皆與三重移民、開墾拓殖息息相關。
承前所述,三重至戰後仍以農業為主,但工業的發展已在日治時期悄悄萌芽。三重工業濫觴於日治時期,1930年代左右,奠定了戰後三重工業發展的衝勁,從「農業台灣、工業日本」到「工業台灣、農業南洋」,些許工廠因乘臺北橋連結台北市之交通便利,再加上地價便宜等因素,於三重設立廠區。到二戰末期,因美軍空襲首都造成重大機具、廠房損失,而搬遷至三重,此大時代背景下,助益三重工業發展的潛力。戰後,臺灣分別經歷美援、進口替代、出口擴張、第二次進口替代、客廳即工廠與科技轉型等時期,在相關的史料、報紙、訪談及口述回憶中,不難看出三重在這些時期中所扮演的角色與發展脈絡。
時代鉅變下,農業、工業乃至於現代生活的進程,使在地人的集體回憶日漸模糊,資料庫的建構、代間記憶之傳承與社區集體意識的凝聚,顯得愈發重要。因此,「三蘆地方知識學」的網站建置刻不容緩。透過知識學的建置,期許以史料蒐集與歸納彙整、轉譯、加值服務與運用,建構活的「地方知識學」,以貫徹「在地文化銀行、城市文藝復興」之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