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式各樣之布料令人目不暇給 圖/邱胤翔
位於三重東區的碧華布街為地方上頗為知名的「布市」,物美價廉的布匹吸引中小型成衣廠、家庭主婦、服裝系學生、國外採購者前來尋寶,70年代全盛時可見整條布街人來人往、絡繹不絕,批貨的、出貨的、卸貨的、採購者等充斥著大街小巷,可謂十分熱鬧!
然而,隨著成衣業整體環境不如以往,考量工資、成本、收益、場地、法規等綜合情況下,不少業者紛紛關廠抑或是外移,連帶使碧華布街漸漸沒落。近年來,不少店家為突破困境而亟思轉型,布莊博物園區之規劃與設立亦使整條碧華布街成為在地打卡景點,吸引不少人潮前來一覽,走入布街內,除了採購布料外,亦可以參觀整條街的建築特色、彩繪藝術、故事介紹。
戰後,三重擁有交通便捷、土地寬廣、地價低廉等優勢加上日治時期留下部分之廠房設施,吸引諸多業者前來設廠,成為早期工業發展之重鎮,而紡織、染整、成衣業亦在其中,早年成立之相關公司如中興紡織、華南紡織、愛鳳紡織、麗泉染整廠、南洋染整廠皆十分著名,相關產業亦帶動碧華布街之發展契機。
1950年代「進口替代」政策的補助與獎勵生產奠定紡織業發展之基礎,1960年代,臺灣經濟發展漸由「進口替代」轉變為「出口擴張」,出口導向之政策使三重成為紡織成衣生產出口重鎮,繼之,1970年代「客廳即工廠」時期更是鼓勵家家戶戶加入生產之行列,然而,紡織成衣生產之過程中不免留下零散碎布,基於愛物惜物、不浪費、節儉之想法,亦有人將這些碎布加以蒐集整理並加工販售給需要者,順便賺點小外快,久而久之,布街商圈便在各自的呼朋引伴下逐漸形成,由於其所販售之布料花色多樣、價格低廉,吸引了各界慕名而來選貨,1980年,布街更是由先前之布頭、布尾等碎布轉為過季庫存布之販售、批發。
店鋪2樓設有貨物進出之鐵捲門 圖/邱胤翔
每每走入碧華布街,可見栩栩如生之彩繪壁畫以及詳細的文字解說,其勾勒出碧華布街的往日繁華,聽著介紹提到:「布牛…布牛」,至於何謂是布牛呢?1970至1980年代為碧華布街之全盛時期,聽聞長輩提及布街全盛時期貨物進出龐大,上貨、卸貨均靠著不少人力搬運,因此店家形容自己為布牛,亦即如同牛一樣的疲累操勞,每每聽聞布牛的故事皆可感受到碧華布街繁榮興盛、各戶辛勤努力之那段過往。
若仔細觀察,可發現布街雖不如以往繁華,但仍保有諸多過往的建築特色,如部分建築之二樓可見一般門、鐵捲門等設置,而非窗戶或陽台,門的設置是為了方便貨物進出,當貨物囤放於高層樓時,便可以直接透過器械設備、機具等輔具將其快速進出,可謂事半功倍呢!
今日碧華布街除了提供各類布品、衣物、棉被等布製品買賣外,亦結合三重布莊博物館計畫、街區導覽走讀、節慶活動等規劃,讓各界從不同層面重新走入、認識碧華布街。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