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南路59號為前華南紡織廠場址 圖/邱胤翔
今日三重區臺北橋一帶的中央南、北路頗為熱鬧,其交界除了是雙北來往必經要道外,中央北路早晨的中央市場、夜晚的三和觀光夜市更令此處無時無刻充滿人潮,與其相隔之中央南路有三重區農會以及著名的娛樂場域E7Play,但仍多以住宅區為主。
然而,台北橋至中央南、北路之建設與繁榮並非近年才有,早在日治末、戰後初便陸續有工廠設立,隨著工業愈趨興盛、人潮逐漸聚集,也開始出現戲院、電影院等娛樂產業,舉凡:中央北路的中央印製廠、合源紙廠、大明戲院(後更名三重戲院)、中央南路之中央漂染、華南紡織廠、太平洋電纜、金都戲院等,皆為(台北)橋頭工業區發展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橫跨淡水河兩岸的臺北橋起初為清末時巡撫劉銘傳籌建,是為「臺北木橋」,為當時台北至新竹鐵路的一部分,由於經費不足,擬規劃的鐵橋僅能改為木橋,並於1889年完工,橋上有鐵路可供火車通行,亦有道路供人車來往,然而,該木橋使用時間甚短,1897年因一場颱風暴雨而斷裂,最後由日本於1925年重建臺北鐵橋重新延續雙北間之交通來往,迄今為止共歷四次改建(最近一次為1996年完工)儼然為三重歷時最久之橋梁。。
自重新修築的臺北橋(鐵橋)完成後,不但使三重所產之農作物能更便捷運送至臺北市、大港口外,也使臺北市部分工廠老闆基於空間、地價、交通等考量漸漸搬遷來三重處設廠,彼時由臺北橋進入三重會依序經過今「福德、中央、文化、正義南、北路」等路段,這些路段在戰後工業興盛時興建密集之工業廠房,不少北漂來之島內移民亦紛紛來此謀職、定居,有了人潮,自然帶動周邊的娛樂產業、市集、建設,可說是三重早年最熱鬧、繁華的一帶。
隨著近年來工廠搬遷與歇業,鄰近臺北橋一帶街區轉為住、商結合之住宅區,如今,我們可以看見福德、中央、文化、正義等路段住宅與商家林立,雖然少了那熟悉的工廠作業聲與人潮,但商圈的興起與轉型亦為臺北橋頭注入新的活力。
台北橋三重端一覽 圖/邱胤翔
華南紡織廠舊址今為停車場 圖/邱胤翔
早期中央南路工廠林立,日治時期即有中央橡膠、新泰陽造機場、合金場等工廠,戰後,三重兼具地價便宜、交通便捷、空間廣闊等優勢,成為中國大陸撤來之人才、資金、設備設廠之不二人選,於是三重工業廠房成長快速,如太平洋電纜、華南紡織皆是來臺後在此發展,亦留下數段輝煌的故事。此外,坐落於此的金都戲院更是受益於鄰近工廠人潮,總是車水馬龍、門庭若市,為了因應過多的觀影人潮,甚至還加開了一間金國戲院呢!
1980年末開始,環保意識逐漸普及、工資上漲及景氣影響,不少工廠業主面臨經營之抉擇,是否搬遷至成本更低、法規鬆弛處繼續經營?是否乾脆收起不做?抑或是投入大量資金進行轉型,例如位於中央南路59號華南紡織廠曾於三重盛極一時,據說當時該廠下班之人潮使鄰近小吃店家、戲院等處人山人海、門庭若市,然而,其亦終究不敵大時代環境下之壓力而選擇遷廠,紡織廠原址今日已改為停車場,但從其建築外觀、內部牆壁、天花板、地板、大門等結構來看,不難看出其建築前身為工業廠房。
中央南路與中央北路之三和夜市雖僅一街之隔,但隨著距夜市商圈愈遠,人潮漸漸零星,但中央南路內仍藏不少「驚喜」值得大家去細細挖掘,例如位於中央南路口的「蛋白滷味」,每每經過總見其門口有一排又一排等待的客人,甚至不因時至深夜而有所減少,該店特色為清爽不膩的滷汁、獨特的滷純蛋白、爽口的脆腸,每每與朋友購買時總不畏前方的人潮加入了排隊隊伍。
另外,保齡球館E7Play亦位於中央南路內,其不僅純為保齡球館,其內部娛樂設施囊括電子飛鏢、撞球、桌游、遊樂場、按摩椅包廂、樂活美體等選項,應有盡有,因此每逢假日、連假期間若欲前往E7Play遊玩,亦建議提前預訂,避免撲空。
以往中央南路工廠遍布,隨時可聽聞機械運轉、敲打之聲音,隨著大時代環境改變、科技革新等等,廠房逐漸拆除或改作他用,今日多以住宅區為主,曾經工業時期的影子僅能自尚存之廠房、舊建物外貌來進行探詢了!
中央南路著名滷味攤–蛋白滷味 圖/邱胤翔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