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影城側面照 圖/邱胤翔
早年三重影視娛樂產業頗負盛名,舉凡黑膠唱片、演藝歌唱、電影發展極為興盛,甚至有「三重好萊屋」之稱,當年電影院絡繹不絕的人潮可謂空前盛況,聽聞長輩口述以及當年報紙皆可見其繁榮之景。隨著各電影院間之競爭愈發激烈,其播放之片源亦從播放外國進口片之「搶片」到業主親自投資拍攝,如此發展亦使臺灣電影產業呈現百花齊放之景,甚至產出不少經典之作呢!
坐落於三重區重新路與正義北路交會之天台影城為地方老牌戲院之一,對地方居民來說想必不陌生,隨著近年來與之同期的之老牌電影院紛紛歇業息影,天台戲院仍屹立不搖,一路走來可謂十分不易!
天台戲院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左右,創立人為三重木材商人李瑞軟(同為三重最早戲院–三重戲院之創辦人),1952年因基於各方發展考量,李瑞軟將木材行遷至重新路二段78號現址,由於其對觀戲興趣甚濃,便於木材行二樓搭築歌仔戲戲台,1958年完工且開幕,天上之戲台亦使其被名為「天台戲院」,此外,與天台戲院一起且同屬李瑞軟旗下經營的亦有天南、天心、天閣戲院以及天榮、真先樂歌舞廳,在早年三重娛樂業鼎盛時期,囊括了歌仔戲、電影院、歌舞廳等之表演,可謂包山包海。
天台影城正門一覽 圖/邱胤翔
天台戲院於1958年開幕,略晚於同期之金國戲院,起初以電影、歌仔戲、歌舞廳表演為主,而後歌仔戲、歌舞廳逐漸沒落,1965年天台與其各戲臺漸轉以電影為主。
天台戲院開幕之初,因當局對日本片採配額限制之規定,使台北市首輪電影僅能演10日,且一個月僅能做3支,該撥放限制便使台北市電影流向了三重戲院進行播放,對三重各大戲院來說,掌握了片源便是掌握了客人,彼時「搶片」競爭頗為激烈,如當時天台戲院之經理簡坤木便有與金都戲院經營人林子張爭搶片子。
1956至1970年間台灣電影逐漸由西洋片、日本片等進口片源轉向國、臺語片、港片,本土各電影業者為吸引客人亦投入資金、人力、精神投入電影的拍攝與製作,此時期許多本土之作品大量產出,各戲院皆有不少經典之作值得再三回味,舉凡金國戲院金獅影業所拍攝的黃金大鷹城、釋迦傳、相逢臺北橋;大明戲院創辦人兼導演陳文敏所編導之「女性的仇人」、 「薛仁貴東征」 、「茫茫鳥」、 「苦戀」、 「農家女」、 「妖姬奪夫」 、 「可憐的媳婦」、 「乞丐招女婿」皆為一代傳奇。
天台廣場側照一覽 圖/邱胤翔
戰後,三重工業發展如日中天,為考量空間、交通、地價等因素,工廠區位以台北橋一帶逐漸往三重擴散,各式工廠紛紛設立於此,大量勞力需求促使島內移民潮「北漂青年」出現,龐大的人潮進而帶動了民生、娛樂、飲食等逐漸發展,時至今日沿台北橋至天台廣場一帶仍甚為熱鬧!
今日所見之天臺廣場為21層樓商辦、娛樂合一建築,然而,其一開始僅為兩層樓水泥式建築,一樓為李瑞軟先生所經營的木材行、二樓為戲臺。1956年李瑞軟先生結束木材行生意後,將一樓改建為數格商場租予店家,一樓與二樓的夾層則闢為旅社,並在隔壁經營公共澡堂、理髮院、冰果室等;1968年由於風災影響,一樓商場區損失慘重,隔年重新裝修改為天台百貨,1988年天台百貨拆除重建,並於1992年完工,是為我們今日所見之樣貌。
天台廣場對三重人來說已然為標誌性象徵,只要一提起,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依稀記得國中時看電影,考量其便捷的交通、便宜的票價、周遭琳瑯滿目的美食,大家總會不約而同地想到天台廣場呢!
參考資料:
《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三重:三重區公所,2008)。
天台影城歷史沿革 T-Movies History
http://www.t-movies.com.tw/content.php?id=4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