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軍一村內懷舊壁畫 圖/邱胤翔
空軍一村位於三重正義南路86巷河岸堤防邊,每每踏入一村,總彷彿穿越電影、老照片之場景,時至今日,其仍保有濃厚眷村味,舉凡先前之建築格局、器物、老照片等等皆極具保存與觀覽之價值。
然而,空軍一村之保存曾走過一段不易之過程,最終在眷村居民、文史工作者等不斷奔波遊走下,於2006年7月由台北縣古蹟及歷史建築審查委員會決定將其「全村保存」,並指定為歷史建築。後又經數次修法,一村之土地歸屬與未來使用漸趨完備,保留之空軍一村園區亦漸有諸多文史、文創單位結合眷村文化地景辦理活動,隨著近年來開放各式攤商進駐,更吸引不少人潮前來遊賞、認識三重眷村文化之美。
三重空軍一村前身為日軍砲陣地(三重防空砲臺),隨著1931年中日戰爭爆發,戰情逐漸白熱化,當局分別於1937年4月、1944年6月訂定《防空法》、《過大稠密之都市住民疏散要綱》,旨在避免都會地區重大損失與傷亡,彼時鼓勵臺北市之重工業廠房、人員撤往三重郊區以避免受戰火波及。 此外,為拱衛河之彼岸政經、軍事、文教、工業廠房、設施以及連繫三重與臺北市交通要道之臺北橋,日本當局亦於一村現址建置6座砲座,擬於敵人空襲時擊落之,由此可見,彼時作為臺北都會區之星城鎮的三重扮演著疏散區、防禦之重要角色。
防空砲座介紹 圖/邱胤翔
坐落屋宇中間之砲座遺址 圖/邱胤翔
戰後,國民政府於國共戰爭中失利,大量軍民自中國大陸渡海來臺,為安置抵臺軍眷,於1954年選定砲陣地一帶興築眷舍,是為空軍一村(鄰近有二村、中興新村),隨著工程進展,原砲陣地之6座砲座均遭掩埋,僅保留防砲陣地掩體通道未掩埋。
2018年空軍一村進行修復,於清理地坪時挖掘出其中3個砲座遺址,使其重新出現於大眾之目光中,該遺址為2圈紅磚圍起的圓形場域,由磚上還可看見當年不同磚造廠之Logo如「TR」、「S」等樣式,另外,由一村內之介紹還可得知當年砲座之歷史背景與位置分布。
早年,空軍一村為軍人及其眷屬所居住之處,透過家庭人數區分為「甲級」、「乙級」、「丙級」與高階軍官所住之特級官舍,因此可見大大小小不同房型之屋宇錯落。以房型來看,丙種為最小之規格,通常配給夫妻或單身者居住,內部僅有床鋪與簡單之家具,故又被稱為「六坪為家」,乙級、丙級約為9坪、12坪,則分配給多口之家居住。
近年來屋宇內設有不同展覽之主題,我們亦可從中窺知部分生活場景,如「織織布眷,姊妹聯誼會」、「廚房的故事」、「女力放映室」等,其結合訪談與照片呈現眷村一隅,令人印象十分深刻的為「廚房的故事」–眷村發酵食,由於當時物資較為缺乏,為了保存食物,婦女們會將其醃製、發酵以供久放,並於製作過程中加入記憶中的「家鄉味」,飲食之餘,亦是滿滿的回憶與鄉愁。
除上述主題外,還可見廣場嬉戲之童年生活、生活共居而產生之社區凝聚力、各式眷村生活之樣貌百態等,結合迄今保存之一村園區,可謂令人身臨其境!
屋宇內廚房一覽 圖/邱胤翔
偌大廣場可供遊客散步、小憩 圖/邱胤翔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