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夜市一覽 圖/邱胤翔
今日三重區臺北橋一帶的中央南、北路頗為熱鬧,其交界除了是雙北往來必經要道外,中央北路早晨的中央市場、夜晚的三和觀光夜市更令此處無時無刻充滿人潮,與其相隔之中央南路有三重區農會以及著名的娛樂場域E7Play,但仍多以住宅區為主。
然而,台北橋至中央南、北路之建設與繁榮並非近年才有,早在日治末、戰後初便陸續有工廠設立,隨著工業愈趨興盛、人潮逐漸聚集,也開始出現戲院、電影院等娛樂產業,舉凡:中央北路的中央印製廠、合源紙廠、大明戲院(後更名三重戲院)、中央南路之中央漂染、華南紡織廠、太平洋電纜、金都戲院等,皆為(台北)橋頭工業區發展歷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橫跨淡水河兩岸的臺北橋起初為清末時巡撫劉銘傳籌建,是為「臺北木橋」,為當時台北至新竹鐵路的一部分,由於經費不足,擬規劃的鐵橋僅能改為木橋,並於1889年完工,橋上有鐵路可供火車通行,亦有道路供人車來往,然而,該木橋使用時間甚短,1897年便因一場颱風暴雨而斷裂,最後由日本於1925年重建臺北鐵橋重新延續雙北間之交通來往,迄今為止共歷四次改建(最近一次為1996年完工)儼然為三重歷時最久之橋梁。
自日人重新修築臺北橋(鐵橋)完成後,不但使三重所產之農作物能更便捷運送至臺北市、大港口外,也使臺北市部分工廠老闆基於空間、地價、交通等考量漸漸搬遷來三重處設廠,彼時由臺北橋進入三重會依序經過今「福德、中央、文化、正義南、北路」等路段,這些路段在戰後工業興盛時興建各式工業廠房,不少北漂來之島內移民亦紛紛來此謀職、定居,有了人潮,自然帶動了周邊的娛樂產業、市集、建設,可說是三重早年最熱鬧、繁華的一帶。
隨著近年來工廠搬遷與歇業,鄰近臺北橋一帶街區轉為住、商結合之住宅區,如今,我們可以看見福德、中央、文化、正義等路段住宅與商家林立,雖然少了那熟悉的工廠作業聲與人潮,但商圈的興起與轉型亦為臺北橋頭注入新的活力。
台北橋三重端一覽 圖/邱胤翔
周末下午的中央市場 圖/邱胤翔
中央市場與三和夜市皆位在中央北路路段上,市場之販售處為一棟四層樓建築一樓,白天早市供地方居民採買日常料理之生鮮食材,舉凡新鮮的雞肉、魚肉、豬肉、蔬果、麵條、乾貨等等,整條市集亦有飾品、衣服、花卉周邊等物品可以購買,不時也有流動攤販在此販賣來自各地的奇珍異貨。
下午,可以陸陸續續看到晚場夜市攤販陸續開門、備料,等待著中央北路的夜生活開始,不論平日或假日,每每經過三和夜市總是可以看見絡繹不絕的人潮,望著各攤位各式美食,不免令人站在巷口就先垂涎三尺,除了傳統中式小吃外,亦有泰式、越南等異國美食,有時都不免羨慕鄰近夜市的住戶僅要走一段距離便可享受到佳餚的小確幸。
除了熟食外,服飾、體育用品、生活精品皆是三和夜市的一大亮點,其選擇多樣且價位平易近人,物美價廉的優勢往往吸引諸多客人慕名而來,每當走進三和夜市時,總會想起母親曾提及之回憶,以前外公家曾經營成衣廠,當廠房收起之後便時常至三和夜市擺攤賣庫存,如外套、雪衣等等,因此母親及其兄弟姊妹都會抽空排班去協助擺攤兼賺點零用錢,近年來隨著攤商發展與進駐,除了以往傳統服飾攤外,一些知名衣服、運動品牌亦有於此設店營運,更是增添了不少選擇呢!
三和夜市擁有各式各樣美食待大家來探索 圖/邱胤翔
撰寫人簡介:
臺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碩士
是金門人也是三重人
喜歡四處拍照旅遊、探索地方風情、深入了解歷史人文之美
大學時曾與團隊製作「我的坑道神遊記」獲第九屆國際華文暨教育盃電子書創作大賽–大專組第三名
研究所任職吳三連史料基金會–史料彙整與加值服務(2020.10~2021.11)、科技部計畫研究助理(2018~2022)
現職為三重社區大學學務專員&專案課程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