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想童年時代,台灣社會教育普及程度尚不如今日,許多人將粗話視為日常語言溝通的一部分。雖然當時社會主流對於講髒話雖有批判與撻伐,但在某些角落,嘲笑、指責或批評似乎成了一種彼此「熟悉」的表現方式。記得國小時,我的老師曾製作一面「我不說髒話」的掛牌,只要有人講出粗俗語言,就必須戴上它,直到找出下一位犯規者出現。那一塊小小的掛牌,讓我們在羞愧與警惕中學會收斂自己的語言。雖然方法略顯粗糙和直接,但的確發揮了警示與教育的作用。
然而,走入現代社會,媒體語言的滲透與影響無所不在。許多網路直播、綜藝節目、戲劇橋段,甚至某些政治評論節目中,粗俗語言不僅未被節制,反而成為吸睛與博取共鳴的工具。在耳濡目染之下,許多學生模仿這樣的說話方式,以為這樣就代表幽默、豪邁和坦率,甚至是與同儕親近的表現。
但我們必須誠實面對,這些語言形式其實是對他人尊嚴的傷害和貶抑。當一個人習慣用不當言語表達情緒,不僅容易引發誤會與衝突,也慢慢養成了缺乏同理心與溝通技巧的性格。語言是一個人思想與修養的外顯表現,如果連說話都不願意好好練習、修飾,又怎能期待自己在未來的人際關係與職場中贏得尊重與信任?
因此,在求學階段,我們應積極培養良好的語文表達能力與人際溝通禮儀。學會「好好說話」,不只是課本裡的知識,而是每天實踐在生活中的態度。語言的魅力,不在於說得多大聲或多犀利,而是用詞是否準確、語氣是否溫和、態度是否誠懇。我們可以主動練習「用誇讚代替嘲笑、用提問代替指責、用分享代替批評」,讓「好言一句三冬暖」不只是口號,而是自己待人接物的日常習慣。
除了態度的培養,也要積極投入實際的練習,才能真正提升說話的技巧。參加戲劇表演、演說比賽、或課堂上的角色扮演,都是極佳的練習機會。在模擬衝突的對話中練習冷靜有禮的回應,在公開演講中學習如何用清晰的邏輯與適當的語調打動人心;透過角色互換,我們也能學會換位思考與設身處地,進而發展出更深的同理心與說話的智慧。這些經驗不僅提升語文能力,更讓我們在情緒管理與人際互動中更有信心。
最後,我們要深刻體會:真正的勇敢與成熟,不是從口出惡言來證明,而是願意用尊重與理解來面對他人。語言不只是溝通工具,更是一種影響他人、連結彼此的力量。學會「如何把話說好」,是一輩子都值得努力的功課。從今天起,讓我們主動調整一個用詞、改善一種語氣,讓自己的說話更有品格,也讓校園變得更溫暖、更有文化氣息。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營造友善校園的重要一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