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
狙公賦芧,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
語譯
有一個養猴子的人拿栗子餵猴子,說:「早上三升,晚上四升。」猴子聽了都很生氣。他改口說:「那麼早上四升,晚上三升吧!」猴子聽了都很高興。
狙,音ㄐㄩ,猴子。
賦:給予。
芧:音ㄒㄩˋ,橡樹的果實。
虧:耗損、減少。
問題
1.假如你是故事裡的猴子你喜歡「朝三暮四」或「朝四暮三」?
2.在學習專長時,你一會兒要學畫畫,一會兒又要學攝影,不正是朝三暮四的態度嗎?
3.出社會後,老是朝三暮四地換工作,怎會有成就?
反思
一般人也常用這種自以為是的眼光來衡量事理,但是人世間眾人對事情的看法就像「朝三暮四」和「朝四暮三」一樣,可以隨時變來變去,並沒有個定準的。所以莊子要人們學習超脫這些紛擾,返回大自然,只有在自然的境界中才能找到恆常不變的道理。從「整體」總觀,就不會執於那些如過眼雲煙般的小細節!莊子在此是想化解一切差異,看出萬物「相通」的奧秘,不必因為陷入一時的喜怒哀樂而使情緒遭受影響。從這個寓言演變成「朝三暮四」這句成語,比喻人心意不定、反覆無常,或事物變化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