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素養導向的教育理念中,「做好事」不只是行為的要求,而是態度與價值的內化,更是學生生活實踐的具體展現。三好理念中的「做好事」,正是一項能從知識、技能到態度三個層面同步培養的教育實踐。
要讓學生真正做好事,必須從理解其意義與價值開始,進而發自內心、自動自發地付諸行動,並在行動中體會到「行善、助人」的正向快樂情緒。養成不只是知道什麼是對的(知善),還要享受做對的事情(樂善),並且真正去做對的事情(行善)的品德素養。
首先,從「要做好事」出發,讓學生明白行善是基本的社會責任與道德選擇,是每個人都應努力實踐的行為準則。接著進一步引導他們理解「好事要做」,透過課程設計與情境模擬,幫助學生認識生活中處處有機會助人,不應等待或選擇性行善,而是主動積極去做。
當學生願意行動時,教師應強調「事要好好做」,也就是說,助人的方式與態度同樣重要,要誠懇、用心、負責,讓善行真正發揮溫暖人心的力量。進一步深化為「事要做好」,不僅做得正確,也要做得圓滿,從設想他人需要到落實行動,體現出計畫力、執行力與反思力,這正是素養導向強調的跨域統整能力。
當學生在過程中體驗到助人的成就與快樂,就能由衷地說出「做好事真好」,從中感受到善行帶來的正向回饋,這是一種情感的昇華。而當他們開始「喜歡做好事」,行善就不再是一時的要求,而是內化為生活的一部分,成為日常自然的行動選擇。
期望老師教學設計中,運用「價值澄清」的策略,引導學生思考:什麼是對的?為什麼這樣做?我願不願意這樣做?如何做得更好?藉由討論、分享與角色扮演等方式,使學生不只是模仿,而是經歷深層的道德思辨與情感投射,進而提升判斷力與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