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基.郁離子》
趙人患鼠,乞貓於中山。中山人予之貓,貓善捕鼠及雞。月餘,鼠盡而雞亦盡。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無雞。夫有鼠,則竊吾食,毀吾衣,穿吾垣墉,毀傷吾器用,吾將饑寒焉,不病於無雞乎?無雞者,弗食雞則已耳,去饑寒猶遠,若之何而去夫貓也!」
語譯
有一個趙國人家裡發生了鼠患,到中山討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貓。這貓既善於捉老鼠,又善於捉雞。過了一個多月,老鼠沒了,雞也沒了。他的兒子很擔心,對他父親說:「為什麼不把貓趕走呢?」他父親說:「這不是你所懂的事了。我的禍害是老鼠,不在乎有沒有雞。有老鼠,就會偷吃我的糧食,毀壞我的衣服,穿破我的墻壁,啃壞我的用具,我就會饑寒交迫,不是比沒有雞害處更大嗎?沒有雞,只不過不吃雞罷了,距離饑寒交迫還很遠,為什麼要把那貓趕走呢?」
問題
1.在故事裡「鼠盡而其雞亦盡」,兒子為何要趕走貓父親卻要留下貓?
2.從這則故事中你悟出了什麼道理?
反思
在〈趙人患鼠〉中敘述了趙人養貓捕鼠,但貓也捕雞的故事,當老鼠被貓抓完了,雞也被貓吃光了,藉此闡明「行事用人必須『權衡利弊得失』的道理。」凡事都有兩面性,我們不能只看見壞的而忽視了好的。只有學會取捨才能得到更多。同樣,想要達到目標,就有事情需要犧牲。生活中萬物莫不是如此。有捨才有得。做人不能因小失大,有所失才能有所得。兩害相權取其輕,兩利相權取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