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外篇.至樂》
昔者海鳥止於魯郊,魯侯御而觴之於廟,奏《九韶》以為樂,具太牢以為膳。鳥乃眩視憂悲,不敢食一臠,不敢飲一杯,三日而死。此以己養養鳥也,非以鳥養養鳥也。
語譯
從前,有一隻海鳥停留在魯國國都的郊外,魯侯派人用車迎接它,並在宗廟裏給它敬酒,演奏《九韶》使它高興,準備牛、羊、豬的肉作為它的食物。海鳥卻雙目昏花,心情悲傷,不敢吃一塊肉,不敢喝一杯酒,三天後就死了。這是因為魯侯用供養自己的辦法養鳥,不是用養鳥的辦法養鳥。
問題
1.你有養寵物嗎?是否以魯侯養鳥的方法來對待他們?
2.對待別人是否能換為思考,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這樣就是最好?
反思
人與人,人與物,差異很大。你認為最好的,人家可能覺得不好,甚至可能覺得最差。以己度人,有時是錯誤的;主觀臆斷,往往導致事情失敗。魯侯養鳥,過於人性化,把鳥當成人,這種做法是不對的。這篇寓言最深層寓意,是通過魯侯不是以鳥養養鳥,而是以己養養鳥的失敗教訓啟發人們養鳥要順乎自然,充分掌握養鳥的特點和規律,才能養好鳥。由養鳥要順乎自然,推而廣之,治民也要順乎自然,治理老百姓要掌握老百姓的迫切要求和特點、習慣,老百姓被治理得豐衣足食了,反而認為“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這是道家治民的最大成功,也是這篇寓言的最深層的寓意。人總是一廂情願,覺得自己喜歡什麼別人也一定喜歡什麼,不會傾聽別人的想法,不懂如何去換位思考關照別人。人心百結,人與人千差萬別,交往之中,千萬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尊重別人才是最好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