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策.秦策二》
昔者曾子處費,費人有與曾子同名族者而殺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參(音ㄕㄣ )殺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殺人!』織自若。有頃焉,人又曰:『曾參殺人!』其母尚織自若也。頃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參殺人!』其母懼,投杼(音ㄓㄨˋ,梭)踰牆而走。夫以曾參之賢,與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則慈母不能信也。
語譯
春秋時魯國有一個學者,名叫曾參,他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學養很深,品性端正,是個有名的孝子。他住在魯國費(音ㄅ一ˋ)邑時候,有一個和他同名的人殺了人,有人就跑去跟曾參的母親說:「曾參殺人了!」曾參的母親說:「我兒子不會殺人!」就照常織她的布,沒有理會。過了不久又有人又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還是泰然自若地繼續織布。過了一會,又有人跑來說:「曾參殺人了!」曾子的母親就害怕起來,丟下織布的梭子,跳過圍牆逃走了。像曾參那麼賢良的人,只要多幾個人來說他殺了人,那麼連對他最有信心的母親也會相信,可見流言的可畏。
問題
1.聽多了這些有如曾參殺人的謠言,就連家人和朋友也開始對他產生懷疑?
2.新聞媒體常常未經查證就大肆報導,所以社會不斷上演曾參殺人的鬧劇?
反思
後來「曾參殺人」就被用來比喻流言可畏或稱誣枉的災禍。刻意傳播造謠信息的人,不是無知,而是無恥,其居心叵測,比殺人更加可怕。至於一時大意失察,誤播或誤信謠言,間接助長歪風歪論的人,亦有一定責任。即以「曾參殺人」一事為例,古籍多所記載,《新序》謂真正殺人者為鄭人,事發地點無載;《史記.樗里子甘茂列傳》則記載殺人者為魯人,地點在費地;《戰國策.秦策》又謂殺人者為費人,地點在費地。明明同一件事,竟連地點與人物等基本資料都有如此混亂的記載,更可證以訛傳訛之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