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齊物論》
南郭子綦隱几而坐,仰天而噓,荅焉(解體貌)似喪其耦(有二解,一是心與形為「偶」,一是心寄「寓」於形中。)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音ㄍㄠˇ,乾枯)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几者,非昔之隱几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女知之乎?女聞人籟(樂管吹奏的聲音)而未聞地籟(眾竅發出的聲音),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無聲之聲)夫!」
語譯
南郭子綦靠著桌子坐著,抬頭向天、緩緩吐氣,神情漠然好像忘了自己。顏成子遊侍立在旁,請教他說:「這是怎麼一回事?形體固然可以讓它如同槁木,難道心神也可以讓它如同死灰嗎?您今天靠桌而坐的神情,與從前靠桌而坐的神情不一樣啊!」南郭子綦說:「偃,你問得正好!今天我做到忘了自己,你知道嗎?你聽說過人籟,卻不曾聽說過地籟;即使聽說過地籟,也沒有聽說過天籟吧!」
問題
1.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很符合年輕人的心境,形容遭受挫折變故,灰心絕望的心境,你覺得呢?
2.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卻不能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
3.靜坐工夫會是「形如槁木,心如死灰」嗎?
反思
戰國人顏成子游因為看見老師南郭子綦倚靠几案坐著,仰望天空緩緩吐氣,好像精神離開了形體一樣,於是問:「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意思是:形體可以像枯木般靜立不動,而精神也可以像冷卻不再燃燒的灰燼一樣嗎?南郭子綦回答說這是因為他已經忘掉自己的形體,進而達到對外物無動於衷,物我兩忘的境界的緣故。你用你的眼睛看我,只看到有形的我;你實在看不到無形之我的「心」。後用「槁木死灰」形容人因遭受挫折變故而灰心絕望的樣子。
南郭子綦提出了一個「吾喪我」的境界。所謂的「吾喪我」,「吾」是指超脱世俗、進入到高度精神自由的境界、精神得以昇華的自我,是精神上的自我,「喪我」的我,則是肉體的、現實中的、有名利是非觀念的凡人我。喪是遺落。因而,「吾喪我」實際上指的是一種特殊的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中,他忘掉了物的存在、自我的存在,混同了物我界限,合二者為一體。
今昔不同關鍵在「吾喪我」,言今昔隱几者所以會有不同的生命氣象,理由就在修養工夫的進境有了突破。今天心靈的我已解開了形體我的負累。從心說,無了形體的生氣,所以看似心如死灰;從形體說,無了心靈的潤澤,所以看似形如槁木。「女聞人籟而未聞地籟,女聞地籟而未聞天籟夫」,意謂或許你聽到了人間的聲音,但你不一定聽得到大地的聲音,再進一步說,或許你也聽到了大地的聲音,但你終究聽不到天上的聲音!因為人籟地籟是有聲之聲,而天籟卻是無聲之聲,你或許聽到了有聲之聲,但你終究聽不到無聲之聲,就好像你看得到有形的我,但你終究看不到無形的我。意謂你可以說我形如槁木,但請不要說我心如死灰,那是你從我的形如槁木推斷我一定心如死灰,而這樣的推論是不能成立的。
歸結一句,形如槁木與心如死灰,是「吾喪我」之修養工夫所開顯的生命理境,那可不是魂不附體或心不在焉的衰敗氣象。所謂天籟,其實就是因任自然的聲響。天籟與「吾喪我」的關係在子綦看來,二者同屬順任自然的境界。之後,用人籟和道做了對比,用朝三暮四的猴子來比喻執迷於分辨事物差異的人。在作者看來,與其爭辯不休,不如去掉成見之心讓別人與我心意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