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養生主》
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
語譯
用油脂當薪火,油脂燒完了,火卻可以傳下去,不知它何時窮盡。
問題
1.文中所說的「薪盡火傳」所傳的為何?
2.從本文是否能體會到「薪火相傳」的真諦?
反思
本指柴薪燒盡了,而火種仍可留傳。「薪」指「人的形體」,「火」指「人形體外的某物」,「薪火之喻」中的「薪」會消滅,而「火」則可以保持不滅,「薪」的重要性較「火」為低,故人應重視「火」而非「薪」,「薪火之喻」所展現出的現象,是一理想狀態,人不用為此憂心,而應該要積極促其發生。據此,「薪火之喻」指出人的形軀雖然衰敗,但是「神」卻能夠永遠存留。進一步說,養生應該要著重存養比較重要的「神」,而不應過度注重「形」。就「形神關係」的詮釋認為「薪火之喻」即是表示有形的「身體」會消滅,但是無形的「精神」卻會永遠的傳續下去,所以人應該要「養神」而非「養形」;「自然變化」的詮釋則認為,「薪火之喻」為自然的現象,雖然個體生命消逝,但這僅是整體「自然變化」的過程而已,因此不必感到傷心。
另有一解指出,「指」解為「手指」,喻「行為主體」;「窮」解為「拼命、努力」,喻「積極而過度的行為態度」;「為」解為「取」,喻「帶有主動意志的追求」;「薪」解為「柴薪」,喻「不該被過度消耗,應妥善保存的東西」,例如身心生命整體等;「火」喻「部分有益,但同時帶來損耗的東西」,例如名利外物等成就;「不知」解為「不自知」或是「不知道…的真實情況」;「其」為代詞,借代「薪」。因此,「薪火之喻」指出,行為者看見諸種成就的好處,卻沒見到其「帶來消耗」的害處,故耗損「應該保存的」生命努力的求取名利外物等成就,希望可以長久的保有,雖然或許真的可以有所收穫,但生命卻在這樣過度損耗的過程中提早走到了盡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