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是源自古希臘的一系列寓言,創作膾炙人口,對於歐洲文學影響深遠。一系列故事大都篇輻短小,卻能闡述大道理,深具哲理,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因此成為世界上流傳廣泛的經典作品。書中角色大多是擬人化的動物,藉以形象化地說出某種思想、道德觀或生活經驗,使讀者從中得到教育。例如:《龜兔賽跑》告誡人們要謙虛謹慎、《狼來了》告誡人們說話要誠實、《北風與太陽》與其全力控制對方,不如放手使對方心悅誠服...等都深印在我們的腦海裡。
中國古代寓言源遠流長,在先秦已具雛型,如:《莊子》、《列子》、《孟子》、《韓非子》、《戰國策》等,發展時期可分類為五:
一、先秦-哲理寓言:作品集中在諸子散文中,闡述不同學派的哲理和政治理念。
二、漢代-勸戒寓言:透過寓言來宣導歷史的經驗教訓,在政治及生活予以人們警戒,如劉向《說苑》。
三、魏晉南北朝-嘲諷寓言:中國寓言創作的過渡期。主要融入兩類,一是笑話,如:邯鄲淳《笑林》、苻朗《苻子》;二是佛教故事,如:《百喻經》、《雜譬喻經》。
四、唐宋-諷刺寓言:是寓言創作的第二個高潮時期。諷刺性強而哲理性減弱。著名的有柳宗元的寓言,如《捕蛇者說》、《蝜蝂傳》、《三戒》(黔之驢、臨江之麋、永某氏之鼠)
五、明清-詼諧寓言:冷嘲熱諷的笑話成分增多。著名的有劉基的《郁離子》。
洪蘭老師在「寓言的啟發力」一文中曾說過:「孩子自己想出來的東西才是他自己的,孩子會因為認同這個理念而去實踐,有實踐就有改變,教育應該要讓孩子看到知識是有趣的、有用的」。在引導孩子思考,老師的責任不在「教」而在「問」,當您問對問題,孩子們創意或天馬行空的想法自然會跑出來,千萬不要低估孩子的能力。閱讀對品德的重要性在於從故事中教孩子做人的道理,故事不是事實,但是它是真實,學生從真實的故事中,模仿主人翁的行為,而這行為是父母、老師、社會所允許的。故事的好處是它不說教,而是從細膩的故事描述中使學生感同身受,從而產生共鳴,使故事主人翁的行為變成學生模仿的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