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晏子至,楚王賜晏子酒。酒酣。吏二縛一人詣 (解:到,至也) 王。王曰:「縛者 曷 (解:何) 為者也?」 對曰:「齊人也。坐盜。」 王視晏子曰:「齊人固善盜乎?」 晏子避席 (解:表慎重):「晏嬰聞之;橘生淮南,則為橘;生于淮北,則為枳。葉徒相似,其實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異也。今民生長于齊不盜,入楚則盜,得無楚之水土使民善盜乎!」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 (解:開玩笑) 也,寡人反取病焉。」
語譯
晏子來到了楚國,楚王賜給晏子酒喝。酒喝得正高興的時候,兩個小吏捆綁著一個人來到楚王面前。楚王問道:「捆著的人是幹什麼的?」回答說:「他是齊國人,犯了偷盜罪。」楚王對晏子說:「齊國人本來就善於偷盜嗎?」晏子離開座位,站起身來,回答說:「我聽說過這樣一件事,橘樹生長在淮南就是橘,生長在淮北就為枸橘,僅僅是葉子的形狀相似,但是它們的果實味道卻不一樣。這樣的原因是為什麼呢?水土不一樣。現在老百姓生活在齊國不偷盜,進入楚國就偷盜,莫非是楚國的水土讓老百姓變得善於偷盜了嗎?」楚王苦笑著說:「聖人是不可以隨便戲弄的,我反而自取其辱了。」
問題
1.古人云:「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境的好壞往往深刻影響人格發展,你贊同這個說法嗎?
2.處於劣勢環境,應該如何尋求改變?
反思
環境對人的影響很大。良好的環境可以讓人學好,不好的環境可以使人變壞。淮南的橘樹移植到淮北,就成了枳樹,環境對事物的影響是多麼深遠啊。人也一樣,如果生活環境改變,思想或個性可能不知不覺受到影響,由一個不偷竊的人,變成一個慣竊,這是潛移默化的可怕。〈橘逾淮為枳〉生動地塑造了兩個人物形象。楚王原本想藉著囚犯羞辱晏子的國家,他問晏子:「貴國的人很擅長偷竊嗎?」簡單一句話,就將楚王傲慢無禮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勾勒了出來。面對楚王的無禮,晏子則採取相反的態度,先恭敬的起身,用合乎禮節的行為對照楚王的無禮,再說個故事,點出「楚國的環境使百姓容易偷竊」,是用楚王的邏輯來反擊楚王,以牙還牙,成功壓倒對方的氣燄。晏子隨機應變,從容不迫地維護自己和國家的尊嚴,使人讀了不得不大加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