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湯問》
夸父不量力,欲追日影,逐之于隅穀之際。渴欲得飲,赴飲河渭。河渭不足,將走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屍膏肉所浸,生鄧林。鄧林彌廣數千里焉。
語譯
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上太陽的影子,一直趕到太陽落下的隅穀旁邊,他口渴極了,想得到水喝,就跑去飲黃河、渭河的水。黃河、渭河的水不夠喝,他又跑到北方去喝大湖裡的水。還沒有走到,半路上他就渴死了。他丟棄掉的手杖,為屍體的脂膏和肌肉所浸潤,生長成一片茂密的樹林,名叫鄧林。鄧林覆蓋面積方圓達幾千里。
問題
1.從故事中夸父代表著先民冒險犯難的精神,是否造就今日豐衣足食?
2.假如古人如文中所說不自量力,是否能有今日的文明世界?
反思
表現了人們征服自然的強烈願望和堅強決心。也比喻自不量力。夸父逐日的故事向人們展現了夸父為了族人的幸福而勇於獻身的精神,充分地反映了古代先民勇敢地與自然災害做鬥爭的事實。這個世界正是有了夸父和無數個與夸父一樣勤勞、勇敢、堅定不移、不怕犧牲的人們,前仆後繼和奮勇向前,才有了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與科技的發展。
如果人類沒有像夸父這樣的先驅和開拓者,面對一個個困難與難題都害怕自己做不到而不敢去追求,去嘗試,去探索,遇到困難就望而生畏,知難而退,那麼今天的我們可能還依然在過着茹毛飲血、刀耕火種的原始生活。
夸父逐日的故事不僅給人以豐富的想象,也給人以多方位的思考。只有重視時間和太陽競走的人,才能走得更快;而越是走得快的人,才越感到腹中空虛,這樣才能需要並接收更多的知識;也只有獲得更多的知識,才能和時間競走,才能不致落後於時間,落後於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