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卷七六.平原君虞卿列傳》
太史公曰:「平原君,翩翩濁世之佳公子也,然未睹大體。鄙語曰:「利令智昏。」平原君貪馮亭邪說,使趙陷長平兵四十餘萬眾,邯鄲幾亡。
語譯
戰國秦昭襄王四十五年,秦占領韓的野王,阻絕了上黨通往韓首都的道路,上黨守吏馮亭和人民商量,決定歸附趙。得到消息的趙平原君,認為平白獲得一郡沒什麼不好,於是趙接收上黨成為屬地。但這一來激怒了秦,轉而攻打趙。秦將白起在長平大敗趙軍,阬殺趙投降士卒四十餘萬,國都邯鄲幾乎不保。
問題
1.理智是決定行為正確與否的關鍵,面對利益誘惑要思考哪些層面,才不至於落入「利令智昏」的陷阱?
2.一個人活得快樂與否,關鍵在於他是否無欲無求,知足常樂能否抗衡「利令智昏」?
3.隋朝大儒王通在《止學》中提到「大智知止」,強調大智慧的人知道適可而止,如何以智慧分析達成趨利避害?
反思
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平原君虞卿傳》文後,以這段歷史事件來評論平原君,說:「平原君是個文采風流的公子,但眼光短淺,不能看透整個局面。」因為貪圖上黨,使得趙幾乎亡國,就像俗話說的:「利令智昏。」從司馬遷已引用這句俗語來看,「利令智昏」一語的起源相當早,就是用來形容受利慾迷惑,使得理智昏亂。趨利避害是個人生存基本法則,但需要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和道德感,包括對利益的適度追求,同時也要考慮到法律規定、社會觀感和事後影響等層面。 此外,每個人面對利益誘惑,都應該學會冷靜思考和全面分析問題,方能不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 尋求多方面的意見和建議,能夠幫助個人做出更明智的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