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有品格
Good Character
Good Character
做人最要緊的就是人品與道德,一個人寧可以沒有金錢地位,但不能沒有人品、道德;寧可以沒有土地房屋,但不能沒有人品、道德;寧可沒有事業名望,但不能沒有人品、道德,因為人品、道德是一個人所擁有最大的尊嚴與資產。星雲大師一生弘揚佛法,致力推廣教育,尤其重視品格教育。大師曾說過,人不一定要會讀書,但要會做人,他期待我們做一個與人為善、和而不流、見賢思齊的人。
品格是人們遇事作決定的核心,影響著「態度」和「能力」。使人按著「腦中想的」及「心裡的感覺」作出決定,最後形成外在表現。在培養品格的過程中,「自我省思」與「自我批判」是一體兩面的修練。透過理性的自我省思,我們能思考:「下次怎麼做可以更好?」「我未來想成為怎樣的人?」;透過感性的自我批判,我們也能了解:「我到底是怎麼回事?」「和過去的失敗經驗有何不同?」這種對內在誠實的對話,能夠幫助我們認識自己、調整自己,進而提升人格素養。
「品格」決定行為建立好品格,會使「內在動力」持續不斷,因品格決定行為,而這點同時適用於孩子和成人。其實,激勵孩子的心,讓他願意做「正確的事」,比單純強調「正確行為」更好。畢竟,人生一定會碰到像爬上坡一樣,難以看清前方艱難與挑戰的時候,那時,能幫助孩子順利度過難關的關鍵是「敬虔的品格」。
學生時期正是品格養成的關鍵階段,不只是課業學習,更要學會從生活小事中培養修養。例如:在團體中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從人際互動中練習誠信與責任;在學習挫折中學會堅毅與自律,從一次次失敗裡找到改進的方向。學生可透過每日的「自我省思」與「自我批判」,記錄當天值得感謝的事、反省自己的語言態度或行為表現,逐步內化為良好品格。唯有將品格深植於日常點滴,未來才能成為品德兼備、令人敬重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