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深化學生對品德教育的理解與實踐,后里國中自訂「三好校園品德教育核心價值內涵」,從自律、尊重、正念、感恩、誠信、負責、合作、勤儉、正義、勇敢到關懷,透過每月一主題,並搭配明確的行為準則與討論題綱,引導學生思辨、對話與實作,從認知、情意到行動三個層面逐步培養健全人格,落實品德力的培養。這不只是時間順序的安排,更呈現一個循序漸進的德育發展脈絡:由內在約束、自我要求,到對人群社會的關懷與行動,反映出「品格從自我出發、實踐於群體」的教育理念。
本校設計的課程特別強調「價值澄清」的理念,藉由班會與早修時段,各班導師可以透過討論題綱,引導學生釐清自身對每個品德價值的看法與感受。例如,在探討「自律」時,學生不只可以瞭解自我規範的重要性,更能從生活習慣的檢討中發現行為與態度的改善空間。這種由內而外的反思,有助於學生內化為品德的修養,而非僅止於表面的遵從和遵守。
此外,各年級行為準則的設計也展現循序漸進的教育理念。以「誠信」為例,七年級從「信守承諾」入門,八年級提升為「言行一致」,而九年級則進一步「實踐對社會的承諾」。這樣的層次安排,能讓學生隨年齡與能力增長,逐步達到更高的道德認知與實踐層次。
課程中融入具體的「討論題綱」,更是一大特色。透過「你是否曾為服務社會許下承諾?如何實踐?」、「如何珍惜資源、保護環境?」、「面對失敗與挫折,你如何調適?」等具生活情境的題目,不僅拉近學生與品德教育之間的距離,也促進學生在互動中相互啟發,培養同理心與公民責任。
最重要的是,教師在引導過程中扮演「引路人」的角色,而非單向傳授者。藉由開放式提問、生活實例舉證、角色扮演或小組分享,老師能引導學生思考多元觀點,進而形塑自我價值觀。例如,在討論時希望能「尊重少數」,讓不同文化背景的學生若能暢所欲言,將有助於班級間的包容與理解。
本校相信,品德教育不能靠口號或規定達成,而須透過日常對話、實作反思與群體生活實踐,長時間慢慢發酵。未來,我們將持續優化品德教育實施方式,強化師生對話空間,並搭配校園活動與生活教育結合,讓每位學生都能在行住坐臥間,真正活出「三好」精神:說好話、做好事、存好心。如此,方能成就品格堅實、關懷社會的新世代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