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說演練場勘
撰文/簡鴻程(雲杉)
圖片/雲杉、九重葛
活動地點 / 獅頭山水濂橋步道
日期 / 2022年3月6日
初春三月,正是大地啟動蓬勃生機的伊始,由新竹市來到峨眉獅頭山,一路綠意盎然,驚覺蕭瑟的冬天已然告別,新的消息正在山野間傳遞。
今天的定觀由秋月組長的引言開始,介紹峨眉獅頭山一帶因板塊擠壓,沉積岩向上推升,形成多洞穴及溪澗侵蝕的地形,長久以來便是修行人閉關虔修的勝地,因著特殊的地理風土,孕育出獨特的植物型態。站在獅山道路旁的高台上,俯臨幽深的溪谷,不覺精神振奮起來,想要一探究竟!
首先來到我手上的葉片,第一印象是它不對稱的葉面,地瓜葉學姐告訴我們,以葉脈主脈為準,兩邊葉肉不對稱的生長方式,這叫做歪基。木板階梯旁散落了許多這種葉片,而卻找不到它們的枝條,尋覓良久,才發現它是一株古老的藤蔓,木質的根系粗壯,螺旋狀的藤身像穿著線,編織起這條幽靜的步道,原來它就是鴨腱藤,在這裡已悠然近百個年歲。地瓜葉展示了它碩大的黑色種子,我回想起小時候看到圖片上鴨腱藤巨大的果莢,像跟身高差不多的大豌豆,一直深為震撼,之後遇到類似的形狀都叫鴨腱藤,不知有多少鳳凰木和阿勃勒被我誤叫了!
由水濂橋步道東端向下,沿著石子溪畔,逐漸進入山間的溪谷,獅山的海拔在150公尺左右,屬於榕楠林帶,我們途經菲律賓榕後,地瓜葉介紹了藤類的分類口訣 – 葡對、瓜側、西腋、菝柄和豆端,表示不同分科觸鬚與幼葉的相對位置,同時也觀察了拎壁龍、菊花木(龍鬚藤、燕尾藤)和台灣鉤藤,水濂橋步道的藤蔓生態真是豐富。
走著走著,水聲逐漸響起,清涼的風迎面吹來,步道兩側也進入了林蔭,路旁出現了耐陰的植物,兩株稀有的蕨類出現在眼前:翅柄三叉蕨和傅氏三叉蕨,前端分裂成三片的模樣像三叉戟一樣,也讓我想到歐洲的百合花家徽紋章。
圖:鴨腱藤
圖:翅柄三叉蕨和傅氏三叉蕨
步行經過谷地的小橋,潺潺流水在石上流淌,匯入一個個小池,再曲折地往下,消失在轉彎的另一側,像在山谷裡玩著溜滑梯,這裡就是美麗的一線天和壺穴地貌,石子溪切割著沉積的砂岩,形成深削的岩壁,較為堅硬的石頭千萬年來打磨著溪床,產生一個個洞穴,真是自然的鬼斧神工。
轉彎向上,幾株粗壯的藤木出現在步道上方,形成一個小門,這些是血藤,白鷺鷥告訴我,血藤的花是紫紅色的,一串串像鈴鐺一樣,花期很短,很難得看到,所以又叫做幸福花,為了一生的幸福著想,花期到了一定要去追一下!雖然不是花期,我們也看到了它碩大的莢果,以及它黑黝堅硬的種子。
圖:美麗的一線天和壺穴地貌
圖:血藤碩大的莢果,以及它黑黝堅硬的種子
再向前行,一株攀爬在樹上的優雅身影映入眼簾,肉質莖的節上長出了根,緊緊抱住樹幹向上攀升,交錯著狹長的嫩綠葉片,地瓜葉介紹這是獅山六寮的野生蘭花-台灣梵尼蘭。梵尼蘭(Vanilla)是一種常用的香草,取其果莢的香氣,台灣也嘗試著栽培,但野生的蘭花並不多見,它的種子細小眾多、以量取勝,可見繁殖的不易。同時蘭花也需要蘭菌的配合,給予種子必須的養分,才有機會成長,六寮一帶除了台灣梵尼蘭,還有白鶴蘭、羊耳蒜等等,都是珍貴的野生蘭花,希望大家不要恣意採摘,影響到它們的生態!
水濂橋步道當然少不了古橋!走下階梯,一座古色古香的石橋出現在面前,石板欄杆斑駁,經過了長久年歲,還是在此歡迎著過路的旅人。它是大正七年(1918)年完成,距今已超過百年了,往昔是石硬子古道的一部分,先民往返北埔和南庄都會經過這座橋,篳路藍縷、不辭辛苦地往來交通,都為了更好的生活。我們在此駐足拍照,同時也欣賞附近剛開花的柚葉藤,和有著美麗紋理的細辛。
圖:野生蘭花-台灣梵尼蘭
圖:百年水濂橋
我們向上回程,途經大花羊耳蒜的居所,這種蘭科植物有著美麗造型的暗紫色花朵,可惜都尚未開花。光線逐漸明亮起來,地瓜葉藉此向我們說明森林的演替,陽性的植物像構樹、油桐作為先驅者,生長非常地快,但其壽命不長,在其樹蔭之下,耐陰植物開始緩慢地生長,等待著演替的機會,當耐陰植物成長為森林時,藤蔓同時也攀附成長,如此成熟的森林就形成了,六寮附近的環境正是如此。
最後我們遇見了此行最奇特的樹木,它渾身都是刺,卻不是仙人掌,它的刺如羊角一般成對出現,通身汁液具有毒性,但卻具有多種活性,可抗菌、抗病毒甚而有抗癌等效果。民間一般種植它來辟邪鎮煞,所以它有個威嚴的名字「金剛纂」也是實至名歸!我想攀住它的枝幹,卻無處下手,它就像怒目金剛一般,莊嚴地警醒著我!
圖:柚葉藤
圖:細辛
圖:威嚴滿刺的金剛纂
今天的水濂橋之行真是精采豐富,在幽深的溪谷間,遇見各種藤蔓、蕨類和野生的蘭花,各自展示著獨特的風姿,難怪地瓜葉學姐說,如果獅山六寮是一本書,水濂橋就是它的目錄。我們快速地翻開了扉頁,走入了豐盛的生命之中,讚嘆這片山林,讓我想一再地細讀它的四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