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慶長十七年(1612)四月, 劍豪宮本武藏, 單人孤劍, 與當時號稱劍法天下第一, 門人弟子無數的佐佐木小次郎, 決鬥於嚴流島.
是役, 武藏故意遲到一個時辰, 使小次郎焦躁; 捨棄慣用長刀, 改削木槳為劍, 取其長度遠超過小次郎的寶刀; 背太陽取地利, 使小次郎眼花; 譏刺漫罵, 使小次郎怒火中燒, 稍有鬆懈……便在此時, 僅轉瞬之間, 武藏已一擊中的, 勝負生死立判……
小次郎空有較佳劍術, 卻就此命喪黃泉, 其門人弟子一愣之下, 欲待圍殺武藏, 為師報仇, 卻不料武藏連潮水及船隻都已算好, 戰勝後早已趁退潮乘小舟揚長而去, 全身而退. 事後, 很多人認為武藏卑鄙耍詐, 勝之不武.
但是, 對於像宮本武藏這樣, 以生命為代價的決鬥家來說, 決鬥, 比的絕對不只是劍術, 舉凡事前資料的收集, 對手的了解, 敵人弱點的分析, 地點的選擇, 進退的路線, 甚至連突發狀況的對策, 全盤都需要列入考慮. 決鬥前就必須運用所有可以得到的資訊, 定出決策, 確實執行, 如此才能確保最大勝算. 劍術, 其實只是最基本的需求而已, 是用來確實執行計畫的利器罷了. 勝與負, 其實在決鬥前就已大致底定了.
這是決鬥家的兵法.
有些決鬥家, 尤其是劍術高明如小次郎之流, 因為屢戰屢勝, 自恃越來越高, 覺得只要劍術好, 其他細微末節並不重要, 兵法只等於劍法. 這錯誤的認知終將使得他遭到空前的挫敗, 而這挫敗的代價, 是他的生命.
對決鬥家來說, 不知兵法, 等於自殺.
以病人生命為代價, 敵人是疾病, 尤其是惡性腫瘤等致命疾病的醫師, 其實也正如同決鬥家.
醫學知識的淵博, 疾病最新治療方式的了解, 甚至精湛的手術技巧, 就如同決鬥家的劍術一般, 都只是最基本的需求. 為了達到最大勝算, 治療前各種檢查的施行, 病人情況的了解, 各種影響疾病治療的因素, 甚至治療中或手術中的突發狀況, 都需要一一考慮清楚, 在開始治療前就擬定出完善的計畫. 以外科醫師來說, 優秀的手術技術, 實在是最基本的需求, 是用來確實執行治療計畫的利器罷了. 我們可以這樣說: 生與死, 其實在手術前就已大致底定了.
這是醫者的兵法.
有些醫師, 也許是某些醫術手術精良的醫師, 因為治療效果傲人, 自恃越來越高, 覺得只要刀開得好, 其他細微末節並不重要. 術前評估, 手術計畫等等一概可以輕鬆帶過. 這錯誤的認知終將使得他遭到空前的挫敗, 而這挫敗的代價, 卻是病人的生命.
對醫者來說, 不知兵法, 等於殺人.
醫者實在不可不慎.
PlurkfacebookLinetwitterGoogle Bookmarks轉寄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