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 臉書舊文
先名詞解釋一下:
Parent Conditional Regard(PCR,家長條件化關注): 依據不同狀況,利用給予小孩關注(關愛,讚賞,獎勵等等)的多少,來控制讓小孩達到家長想要的行為模式。
又分兩種,
一種是正面的PCR,也就是小孩假如做到家長的期望,就給他多ㄧ些關注,多關愛。
一種是負面的PCR,也就是假如小孩沒有做到家長的期望,就抽掉關愛。
PCR因為簡單省事又有效,所以其實很多家長多多少少,有意或無意,通通會用。
有的人可能一看就會想到,負面的PCR一定會有不好的影響。其實,根據研究,正面的PCR和負面的有類似的壞處。
細節就不討論了。在阿德勒的心理學也有類似的內容但是不同的說法。
下面進入正題:
引用這一篇的作者自稱是網球教練也是心理學家
這篇的題目是: 當傷痛轉變成羞恥,PCR造成的危險
簡單意思上翻譯這篇文章的內容如下:
一. 假如家長通過使用PCR來期望小朋友成績好,例如打球的成績好就給多一點獎賞,關注,打輸了就降低關注,疏離或是讓小孩覺得不受關愛。那麼小孩為了受到父母關愛而求成績,最後會將輸球的正常難過傷痛,轉變成一種羞恥(也就是輸球了我就沒價值,輸了我爸媽就不愛我,轉變成對自我價值的否定)
而這樣的轉變,會讓大部分的小孩採用逃避為主的模式來應付這樣的狀況。不論如何就是要逃避這種羞恥,也就是要逃避輸球(而不是去正面接受輸球這個傷痛)
二. 逃避為主的應付模式主要有兩種:
1. 用盡方法贏球來避免羞恥:
因為這種羞恥太難受,所以他們會用盡"所有方法"來贏球。
短期內可以看到他們很有動力,用盡所有的力量,就是要贏。也因此,他們會贏。
所以這個方法可以製造冠軍.....但是多半是短期的。
就算家長認為他們成功地讓小孩得了冠軍,事實上這樣的方法有一個很大的代價。
代價就是,小孩的認知中: "只有贏了,我才是有價值的,假如我輸了,我這個人就是沒有價值的"
這個在將來會有很大的機會出問題。
而且,即使在青少年贏球,年紀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劇烈,他們不可能一直贏,他們只好進入第二種應付的模式:
2. 用其他逃避的防禦方式來掩蓋羞恥
當他們努力之後還是有可能輸的時候,模式就會轉向防禦模式,例如找藉口,逃避挑戰,根本不努力(是因為我不努力所以輸的,不是我不行),身體不適,情緒爆發等等
用這些其實是逃避戰鬥的行為,去掩蓋防禦輸掉之後隨之而來的羞恥
越用越多之後,這種反應模式也會變成習慣。
(Tomic的行為模式,基本上就是這一點描述的範本)
最後作者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預防,也就是家長要知道用PCR來想讓小孩達到目標的危險,從一開始就不要這樣做。
........................................
以上是文章的簡譯
這篇提到的東西有點簡化了,主要是希望網球家長注意,用PCR的方法而且目標放在成績,會有的危險
其實假如你的方法一樣是PCR,但是獎勵與否不是用輸贏,而是用努力程度,或是用有沒有進步等等較為表現導向而不是結果導向的目標,也許會比上述的好一點。但是,PCR同樣會造成ㄧ些問題。
這個討論起來篇幅就大了,基本上,我覺得本篇大意和方向是正確的,而且,其實也不限於網球,在培養小孩的各方面其實都是一樣的道理,提供給大家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