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臉書舊文
在這前後兩篇的文章中,作者David Mullins提出一個疑問: 有沒有任何人真的知道怎麼培養出一個冠軍?
又或者說這個標題,其實是個反問句。他自己認為的答案很清楚,就是沒有
沒有人真正知道怎樣培養出一個冠軍選手
作者David Mullins本人,是從十歲開始打網球,前後經過青少年選手階段,打過大滿貫青少年比賽,進入大學網球打NCAA,代表愛爾蘭打過台維斯杯,也短暫的打過ATP,在單雙打都有拿到排名。後來轉職教練,經過各階層的試驗,最後他在自認最適合自己的NCAA division 1 擔任教練職務到現在。
這樣在網壇的經歷,可說也是豐富無比,各階層都有體驗,他也常發表文章,意見也有很多可以參考的地方。
簡單說明這兩篇他要講的內容(其實也沒很簡短,因為他談到的範圍不小)
1.他認為最優秀的那些冠軍選手,越在頂尖階段,教練造成的影響其實沒那麼大,重要的是選手自己。
2.製造出冠軍選手較多的國家或是教練(例如所謂的西班牙體系,或是某些號稱帶過誰誰誰的教練),換個地方或是學生,卻並不能一直達到同樣效果(也就是缺少可重現性)
3.假如看目前可知的那些世界級冠軍選手,其實從小的網球歷程常常各有不同,很少能看出一個公式。培養出冠軍的變數實在太多了,甚至包括社會因素,還有運氣,都占一席之地。
4.我們可以歸納出,冠軍選手有一些普通人萬中無一的練武特質,例如肯下苦功,有韌性,就算挫敗也肯持續努力等等。但是,如何培養出這些特質?甚麼年紀?用甚麼方法去做?
也許有某些理論可以參考(例如LTAD,long term athletic development),教練,各訓練中心或是國家網球協會也有一些方法可以幫忙。但是,要培養出下一個老費,就跟要培養出下一個賈伯斯,下一個麥克傑克遜一樣的困難,那是經過各種機緣,自然水到渠成的,非人力所能創造。
5.所以,要培養出下一個網球冠軍選手,最好的方法就是: 讓更多小孩子打網球,更多小孩子愛上網球。愛網球的小孩多了,那麼裡面的佼佼者自然就會躍上檯面。這些天生的優秀冠軍,就算在較缺少資源或機會的環境,他們也多半能跨越阻礙,邁向成功。
因此,我們應該不用再煩惱去找出所謂有潛力的小孩,而是用所有的資源去擴大網球這個運動。讓越多的小孩子打網球越好!!
6.綜合以上所述,作者認為我們的評價已經偏頗了。大家的評價太趨向過於重視所謂成功的訓練體系(例如西班牙系統),或是給冠軍的教練太多光環。
我們應該最重視及讚揚的,其實是負責最基層的那些教練們。他們多半是最有熱情的教練,也理應獲得最多的資源,也要有最多的繼續教育,來幫助他們吸引更多的小孩參與網球這項運動。
7.網球界是勢利的。很多帶高階選手的教練,就自認為因為他們帶的是菁英,所以他們就是比較厲害的教練。作者說他早期帶菁英選手的時候也曾這樣想過。
但是目前他對這個想法嗤之以鼻。以他的經驗,帶那些技術已經成熟,自己又很有動力,知道應該要努力的菁英選手,其實並沒有那麼困難。
真正困難的,是將動力帶給那些掙扎中的球員,將複雜的技術教給那些還沒成型的小朋友,將努力苦練這種成功模式在原本只想玩的小孩身上建立起來,還有,最重要的就是,將對網球的愛和熱情,深植在每個跟著你學網球的小孩心中,這樣的教練
他認為網球界始終將較多的讚揚,給了錯誤的對象。
8.網球包括了很大的範疇,技術,戰術,心理,體能,每一項又都有很多內容。他認為也許教練應該更為專精某些項目,而不是每種都會一點,畢竟一個教練不可能精通所有項目。而球員發展階段,可能不同階段有不同專精的教練帶領,對球員整體發展更有利。
但是例如納豆,從頭到底也就只有一個uncle Toni搞定,所以這是反證,這也更說明的第三點的內容:成為冠軍沒有公式。
9.網球是高度國際化的運動。在最高階段(職業網球),球員絕大多數(98%)是為自己而打,而不是為了國家,闖出的名號也是個人名號,而不是代表的國家。
而且,各國的網球協會,在培養冠軍選手方面,也一再的失敗。因為根本沒有人知道怎樣才能培養出冠軍。
事實上,只有冠軍自己,知道怎樣把自己培養成冠軍!!
因此,各國的網球協會,不應當為這些高階球員負責,只要過了某階段,就應該是他們個人自己的事情。
畢竟最優秀的人,自己一定會找到出路,這也是他們優秀的原因。
各國網球協會的資源,應該用在建立一個穩固的基礎,包括足夠的訓練設施,比賽資源,排名系統等等。最重要的是,要幫助那些接觸小孩子的基層教練,把知識還有資源放在那邊,或是鼓勵最優秀的教練去基層,幫助最多的小朋友。
我們要更加獎勵並且凸顯那些可以激發小朋友對網球熱情的基層教練。這樣才是網球的未來。
..................
以上是這兩篇文章的大意
我想蠻大部分我是同意的
只是對所謂冠軍選手,我稍微有不同意見...
就我個人來說,雖然我比較喜歡帶中階的青少年選手,因為其實還是有很多的東西需要做,需要建立,也很有挑戰。但是,我也非常喜歡接觸那些更小的小朋友,或是引導一些沒碰過網球的小朋友,開始喜愛網球,開始想打球。
在台灣,小朋友會不會繼續打網球,除了小朋友自己愛不愛之外,其實有很多要素。課業是不是越來越重,家長是不是重視運動,經濟狀況是不是足夠(就算不找教練,打網球也是一筆花費)...凡此種種,都是變數
反之,當然小朋友沒那麼愛,但是家長愛小孩打球的,也所在多有。這樣的有時要建立小朋友對網球的愛,或是建立練習的一些態度,反而更為困難。
假如對一些態度沒有建立好的小朋友來說,要重新建立這些態度,比教會打殺手級正拍,猛爆型發球,更加困難重重。
因此,假如想要培養出下一個冠軍,某個程度上,擴大分母,也就是普及網球,尤其是普及到小朋友,才是培養出以後冠軍選手最好的方法。
但是
反過來說,培養出未來的冠軍選手,並不是普及網球唯一的目的。
甚至,這並不應該是最重要的目的。
對我們這些熱愛網球的教練來說
教更多小朋友學會打網球,吸引更多小朋友加入網球這項運動,愛上網球,這本身,就已經是擴大網球接觸面最大的意義
更多的小朋友從事這項迷人的運動,更多小朋友可以因為打網球身體健康,更多小朋友可以因為打網球,交到很多的好朋友,更多小朋友可以因為從事網球競技,學到很多學校學不到的東西
透過網球,透過網球競技,透過訓練,可以帶給小朋友的那些態度改變,那些思考觀念,還有那些努力奮鬥的精神,那些遇到問題自己想辦法解決的習慣
也許這些不一定能讓小朋友通通變成網球冠軍
但是,也許這些東西,能幫助小朋友,變成他們自己人生中的冠軍
這才是網球的大義,遠遠超過老費的20座大滿貫
所以對於標題的問句而言,我的答案也許和作者不同
我是認為,假如你知道重要的是哪些特質,哪些人生技能,那麼身為基層教練,你可以透過網球,培養出很多很多的冠軍
他自己人生的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