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限或自限 二
--- 網友提問有感
--- 網友提問有感
2020 臉書舊文
有人傳訊息問說:
"學網球挺好玩,不過網球似乎怎麼也學不完,想請問教練,要如何知道自己的極限?自己到底是不是這塊料?對於一般的球友和有意發展的選手,教練是否有什麼建議?"
對一般球友來說,我覺得這是一個無意義的命題
就跟有人問我說,啊啊啊,這個遊戲聽說很難啊,我不知道打不打的到破關啊!!??? 你能不能幫我評估看看,假如我的潛力沒辦法打到破關,那我就不玩了.......
我轉頭看一看架上那一堆沒破關的遊戲,只能說,那你還是不要打電動好了.....
1. 你打網球的目的是甚麼? 是為了運動健康? 社交? 純粹擊球的快樂? 享受進步的快感? 打比賽跟人對抗,要贏?
假如是前幾項,那麼你的潛力可以打到多高根本無關
2. 假如是最後一項,想要比賽贏球
那麼,如果你評估可能打不贏,難道你就不打了嗎? 評估我可能打不到5.0的水準,難道我就連球都不碰了嗎?
那麼,你甚麼事情都不用開始做了
包括電動也不用打了
3. 更何況,在我看來,絕大部分的業餘球員,就算是看起來打的很不錯的,離他們自己本身可以達到的高度,都還有一大段距離
還差的遠哩,根本達不到他們的潛力,有的是進步的空間
所以在還沒打球就要考慮潛力多高,基本上是杞人憂天,沒有意義
舉個例來說
老費的潛力可能可以到99分,他現在發展到95分
一般球友可以打到的潛力,也許從60~90不等
但是絕大部分的人,打一輩子的球,也只打到30~50分不等,離自己的上限還有一大段距離,那麼與其去考慮自己的上限是80還是90,不如努力把自己從40提升到50吧
4. 網球場的路上 那邊寫過一句話: 叫做網球人,代表的就是網球可以帶給他快樂
不管球友還是要當選手,假如在打球或是在球技進步之中找到快樂,那麼網球學不完,就是快樂用不完
也就是只要有球打,快樂就沒有極限
5. 假如真的要說打球的潛力,那也很多面向,網球不是一個單一面向的運動,而且可以互相補強
假如問的是我這輩子一百公尺跑的跑不進十秒,那就容易評估多了,因為面向不廣
但是,網球不一樣
例如,體能是一個面向,有可能你因為某些因素,就是沒辦法跑得很快,有這方面的極限,但是,良好的肌力與體能訓練可以加強之外,其實在戰術或是戰略上的改變,也可以彌補這方面的不足
也許你就是沒辦法做出複雜的戰術考慮或是執行,但是可以練出一個打到對方滿地找牙的正拍,同樣也可以贏球,正所謂半步崩拳打天下
網球可以找到進步的面向很多,也各有不同的方式,再加上各種不同的搭配
以業餘球員來說,要達到自己可以達到的最高點,這輩子都很難
也就是說,不管你所謂的潛力到哪裡,應該一輩子都可以進步,因為可以進步的方向太多了
這也就是它的樂趣之所在
更有趣的是,就算你不想進步,同樣的球技戰術,跟不同的人打,甚至不同的嘴砲,跑不同的場地,打不同的對手,換各家的球拍,嘗試各種不同的球風,也都有不同的挑戰
這方面的潛力,更是永無上限
這就是為什麼我認為這個問題,對一般休閒球員來說,是個無意義的命題
一開始就想要知道可以打多好,潛力有多高,只有在一個狀況之下有一點點意義
那就是,有個家長,帶個沒幾歲的小孩子來找我,說他就是要這個小孩以後打職業網球,他不打算讓小孩讀書,甚麼其他的也不做,從小目標就是職業網球,只要練球沒有其他
假如我費盡唇舌,也沒辦法讓這個家長知道他這個想法有多白癡的話
那麼,稍微評估一下這個小孩可能的"潛力",有可能是需要做的
因為要在職業網球打出頭,那就真的要發展到他網球能力的極限
他的"潛力",能不能讓他打進職業網球圈,以後靠網球混飯吃?
那麼,我們一般要觀察的有幾點:
1.是這個小孩的遺傳(這麼小怎麼看? 只好看看父母親多高,是不是運動員等等),還有根據這個年紀來評估一般運動能力(例如敏捷,平衡,協調能力等等,不過其實不準,因為每個小孩發育發展的時間都不一樣)
2. 跟小孩談談話,看看聰明不聰明(假如真的很小,那也很難判斷,再加上假如有這樣白癡的家長,小孩再聰明可能也沒用)
3. 稍微教一教球,製造一些情境,看看小孩學習的態度,專注的能力等等
4. 在一些競爭的狀況下,看小孩處理情緒跟勝負的能力(有沒有競爭性,能不能情緒控管)
大概就是運動能力,腦袋,心理,態度這幾個方面,有個評估,加總之後,可以約略有一個準則
但是,這樣的準則,可信度多高?
答案是
很低,年齡越小,可信度就越低
之前有很多國家的網球協會,都想要知道怎樣選材,怎樣去找到好的"苗子",從小就傾全力培養,以找出下一個老費,下一個納豆
一開始大家注重的是當下的運動能力,後來發現小時候胖不一定是胖,小時候跑得快可能以後也都還是只有這麼"快"
後來又開始加入其他的因素來判斷,可是仍然找不到一個可以預判的公式
然後很多地方就只好用看起來比較公平,其實是比較不會有人來吵的方式,就是看該國各歲級的網球成績來選材
事實上,這跟看你小時候運動能力一樣,小時候贏不代表你長大就會贏,甚至根本相反,妳為了小時候要贏,搞不好要犧牲掉很多以後可以贏球的本錢,讓這個小孩的表現最高峰,就是停留在十六歲
所以用歲級成績,其實也沒有多大信度
到最後,有些專家的結論是: 根本沒有可靠的預測模式
有些專家的看法是: 態度可能是所有因子裡面,最重要的一項
態度是甚麼? 又可以寫一大篇
不過我們可以說,態度其中有一項就是不自我設限,不會去想說我可以打到多好? 我有沒有上限? 而是每天想要進步,每天進步一些,就水到渠成
大致上這就是我的看法
有沒有回答到這個問題? 我也不知道
我也沒有去評估,我是不是回答這個問題的這塊料,我也沒有想說我回答這個問題的上限到哪裡
我只是覺得這個問題蠻有趣的,回答這個問題也很有趣
所以我試著去回答了,盡我的力去回答了
有沒有解除提問者的疑惑我不知道,我自己倒是答的很好玩,從回答中我好像也想到了一些新東西
也許這就是我的答案